斜红,又名晓霞妆,是古代一种特殊的面饰。梳妆时,在女子眼角两旁各画一条竖起的红色弯弯新月形,美艳无比。斜红是唐妆的典型代表,是盛唐女子的妆容之一。

斜红妆是什么妆容

妆容画法

胭脂一般抹在两颊,满面或晕染眉眼等处。在眉尾至鬓边用朱砂胭脂等物,以簪、钗、指甲、小指画上如新月般的勾状,后来又有将之画成朝霞余韵之貌,看似血痕未干。

较浓的称为酒晕妆,较淡的称为桃花妆。有些像现在的眼影腮红的结合版。王建的《宫词》中,曾写到“归到院中重洗面,金盆水里泼红泥”。洗漱完的宫女,脸盆里就多了一层红色的泥浆。

历史发展

在南朝梁时就已经有这种面妆。成书于南朝梁的《玉台新咏》中的「艳歌篇十八韵」有:「分妆间浅靥,绕脸傅斜红」之句,斜红妆在唐宋两朝相当盛行。

张泌《妆楼记》:“夜来初入魏宫,一夕,文帝在灯下咏,以水晶七尺屏风障之。夜来至,不觉面触屏上,伤处如晓霞将散,自是宫人俱用胭脂仿画,名晓霞妆。”晓霞妆是中国工艺美术词典的一种。

相传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宫中新添了一名宫女,叫薛夜来,文帝对她十分宠爱。一天夜里,文帝在灯下读书,四周围以水晶制成的屏风。薛夜来走近文帝,不觉一头撞上屏风,顿时鲜血直流,伤处如朝霞将散,愈后仍留下两道疤痕,但文帝对她宠爱如昔。

其他宫女有见及此,也模仿起薛夜来的样子,用胭脂在脸部画上这种血痕,名“晓霞妆”。时间一长,便演变成一种特殊的妆式。

南唐《妆楼记》中详细记载了斜红出现的故事,是关于薛夜来的传说。薛夜来刚入宫,好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很多宝贝从没见过,什么都不懂。

有一天晚上,薛夜来去侍奉曹丕,远远看见皇帝在灯下,一高兴就把一块七尺的水晶屏障当空气,疾步走过去,“咣”一下脸撞在了屏风上。薛夜来的脸上立马红了一大块,但神奇的是,伤痕如晓霞将散,反而有一种动人的美感,于是宫人纷纷用胭脂效仿,名曰晓霞妆。

这种晓霞妆,还从两晋南北朝一路流传到了唐宋时期,改唤“斜红”。南北朝至唐宋时的诗歌中常常可以看到关于“斜红”的描写,例如梁简文帝的“分妆间浅靥,绕脸傅斜红”,元稹的“莫画长眉画短眉,斜红伤竖莫伤垂”,苏轼的“枕破斜红未肯匀”等等。

严格来讲,《古今注》和《妆楼记》只是野史笔记,并不能证实这几位化妆达人及其装束是否真实存在,但确能从侧面反映古代人的审美及其变化。

其他含义

斜红,词典解释,指人头上所戴的红花。

南朝梁简文帝《艳歌篇十八韵》:“分妆间浅靥,绕脸傅斜红。”宋苏轼《李钤辖坐上分题戴花》诗:“绿珠吹笛何时见,欲把斜红插皂罗。”清纳兰性德《菩萨蛮·早春》词:“蛮魂羞顾影,玉照斜红冷。”参阅《宋史·舆服志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