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骑图》是元代画家赵孟頫于1296年创作的纸本设色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赵孟頫人骑图卷介绍

该图绘一乌帽朱衣人,骑马徐行。人物意态闲雅宁静,衣纹铁线描,骏马造型准确,笔墨工稳,不作夸张。

该图画一着唐代官服者执鞭骑马,仪态雍容不凡,很可能是赵孟頫的自写小像。

幅上有作者款:“元贞丙申岁(1296年)作,子昂。”钤朱文印两方:“赵氏子昂”、“澄怀观道”。又自识:“画固难,识画尤难。吾好画马,盖得之于天,故颇尽其能事。若此图,自谓不愧唐人。世有识者,许渠具眼。大德己亥(1299年)子昂重题。”卷末自题云:“自少年便爱画马,尔来得见韩干真迹三卷,乃始得其意云。”

印“赵氏子昂”。引首有乾隆帝书“深得稳意”4大字。

此卷汇集了赵孟頫弟赵孟吁、侄赵由辰、子赵雍和赵奕、孙赵麟赵氏家族五人的题跋。后隔水自题一段,又有赵孟吁、赵雍、赵奕、赵由辰、赵麟、倪渊、宇文公谅、也先溥化、程郇、陈润祖、何颐贞、释文信、朱景渊、清乾隆帝等题跋。有安国、袁梦鲤、项元汴、王时敏、王掞等收藏印记近200方。

创作背景

1296年,赵孟頫因观唐代韩斡《圉人呈马图》而仿作《人骑图》。

元,纸本设色,纵30厘米,横52厘米。

本幅自题:“人骑图”,“元贞丙申岁(元贞二年,1296)作,子昂”,“画固难,识画尤难。吾好画马,盖得之于天,故颇尽其能事。若此图,自谓不愧唐人。世有识者,许渠具眼。大德已亥(大德三年,1299),子昂重题。”钤“赵氏子昂”朱文印,“澄怀观道”朱文印,“松雪斋”朱文印,“大雅”朱文印,“赵氏子昂”白文印。

后隔水自题:“吾自小年便爱画马,尔来得见韩干真迹三卷,乃始得其意云。子昂题。”钤“水精宫道人”朱文印。

鉴藏印:“大明锡山桂坡安国民太氏书画印”白文印,“明安国玩”朱文印,“大明安国监定真迹”朱文印,“天籁阁”朱文印,“神”“品”朱文联珠印,“项元汴印”朱文印,“项子京印”朱文印,“墨林山人”白文印,“煮茶亭长”白文印,“桃里”朱文印,“子京所藏”白文印,“退密”朱文印,“墨林珍玩”朱文印,“项墨林父秘笈之印”朱文印,“子孙世昌”白文印,“子孙永保”白文印,“项墨林鉴赏章”白文印,“博雅堂宝玩印”白文印,“项元汴氏审定真迹”白文印,“寄傲”朱文印,“项子京家珍藏”朱文印,“墨林子”白文印,“子京父”白文印,“王时敏印”白文印,“烟客”朱文印,“王逊之书画印”白文印,“藻儒鉴藏”白文印,“乾隆鉴赏”白文印,“乾隆宸翰”白文印,“信天主人”朱文印,“淳化轩”朱文印,“淳化轩图书珍秘宝”白文印,“寿”白文印,“乾隆御览之宝”朱文印,“石渠宝笈”朱文印,“石渠定鉴”朱文印,“宝笈重编”白文印,“古希天子”朱文印,“三希堂精鉴玺”朱文印,“宜子孙”白文印,“蔡仲”朱文印,“盈盈掌记”朱文印,“笙巢真赏”白文印,“卧雪斋藏”朱文印等。

本幅绘一头戴幞头、腰系玉带、身着红袍的青年男子骑于马背之上,男子微有髭须,左手牵缰,右手持鞭,右脚轻踩马镫,神态优雅。马匹肥健,左前蹄微起,呈行进之势。其线描工整,细韧遒劲,设色浓丽,画面布局、人物马匹形象,都深得唐代韩幹画马之法。

此图元代收藏情况不明。赵孟頫弟赵孟籲在作于大德三年的题跋中说“每一展卷,不能去手”,此卷似曾经其收藏。赵孟頫孙赵麟至正二十六年(1366)的题跋显示,此卷元末藏于平江城(今苏州)内。入明后,有安国、袁梦鲤、项元汴等人收藏印记。明清之际入王时敏之手,又经其子康熙朝大学士王掞收藏,后入清内府。此卷汇集了赵孟頫弟赵孟籲、子赵雍和赵奕、侄赵由辰、孙赵麟赵氏家族三代五人的题跋,在赵孟頫的书画作品中并不多见。

本幅上乾隆帝于乾隆十六年(1751)题五言绝句一首,引首其题“得深稳意”四字,卷后有赵孟籲、赵由辰、宇文公谅、张世昌、倪渊、陈润祖、项子京、赵雍、赵奕、赵麟、何颐贞、吴巽、释珂月、释文信、也先溥化、程郇、朱景渊题跋。

《寓意编》、《穰梨馆过眼录》、《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艺术鉴赏

主题

图中那穿红袍的显贵,应是天子的象征,而骏马则是赵孟頫的自喻,表达了他愿为良主效劳的儒家济世思想。虽然赵孟頫在题识中没有将这层意思说出来,但于题跋中“世有识者,许渠具眼”一句却含有双关之意。400多年后,当清乾隆帝观阅此图时,题诗云:“神骏固难识,识矣贵善御;松雪闲作图,正警予怀处”,将赵孟頫欲说还休的意思和盘托出。

构图

《人骑图》的人物鞍马带有朴拙古意。画家使用近似正圆弧的线条组合成马身,与画中轻拉缰绳的男子坐姿形成稳定的三角构图,为画面带来稳定的平衡感。人和马静置在空白画幅中,仿佛凝结了时间。

技法

此图为作者43岁时所作,代表了他早期人物鞍马风格。图中多用铁线描及游丝描绘出,细劲秀润,造型生动自然,体现出浓郁的唐代遗风。作者在此图中表现出对唐人画法的刻意追求和对古人精华的继承发扬。他曾经说:“宋人画人物,不及唐人远甚,予刻意学唐,殆欲尽去宋人笔墨。”而在自题中更写到:“此图不愧唐人”,说明他对自己这幅画艺术成就的肯定。

历史传承

该图在清代《石渠宝笈续编》、《穰梨馆过眼续录》著录。

此图元代收藏情况不明。赵孟頫弟赵孟吁在作于大德三年(1299年)的题跋中说“每一展卷,不能去手”,此卷似曾经其收藏。赵孟頫孙赵麟至正二十六年(一三六六)的题跋显示,元末此卷藏于平江(今苏州)城内。入明后,有安国、袁梦鲤、项元汴等人收藏印记。明清之际入王时敏之手,又经其子康熙朝大学士王掞收藏,后入清内府。近代时期因为战乱流失出宫,1959年由丁燮柔捐献北京市文化局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