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除夕到了,家家户户都忙着贴春联、放鞭炮,全家人张罗着丰盛的年夜饭,到处充满着喜庆、欢快的氛围,好一派过年的景象。那么除夕贴春联是为了什么呢?贴春联的习俗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小编精心收集了除夕为什么要贴春联 除夕贴春联的习俗起源于何时,供大家欣赏学习!

  古时候除夕贴春联是为了什么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开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古籍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联。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

除夕为什么要贴春联?春联的来历

  春联的历史来源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时出现。

  除夕贴对联还是初一贴对联

  各地有各地的风俗习惯,一般贴对联为除夕当日,有着辞旧迎新的寓意。

  春节为什么要贴对联

  过春节贴对联的年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兴起于五代十国时,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后蜀皇帝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佘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一副春联。时至今日,每当春节来临之际,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前贴上春联。

  贴对联的由来

  春联,又称对联、门对,它用红纸书写,贴在门上很有一番喜庆、热闹的过年气氛。 过年要贴春联,这与古代的“桃符”驱鬼避邪有关。古人科技水平有限,认为人间的疾病灾害是鬼魅造成的。为了抵抗它们在过年期间的侵扰,人们便用具有避邪作用的桃木板挂在门旁,同时在桃木板上分别写上门神神茶、郁垒的名字(也有画上它们图像的)。这样,为非作歹的鬼魅邪恶就不敢上门了。这些桃木板就叫“桃符”,它以后被红纸所取代,写上字就成了春联。 现在,尽管人们已经知道没什么鬼魅作崇了,但仍保留了春节贴春联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只是春联内容越来越表现新时代的生活观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