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那个年近九旬的美国老人基辛格在《论中国》一书中提到了这样一句话:

20世纪50年代发生的朝鲜战争对后世影响颇深,对中国来说尤其重要。

中国军队顽强地打赢了朝鲜战争,一改以往中国在国际世界上被固定化的被动和软弱形象,将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的军事威信彻底张扬,不得不说中国大概是朝鲜战场上最大的获益者。

但基辛格接下来笔锋一转,矛头直指苏联

斯大林作为苏联的伟大领袖,对朝鲜战争的前期战略预测高瞻远瞩,但可惜他错估了朝鲜战争的发展,选择了撤退,表面上保存了实力,实际上却在军事实力上率先胆怯,可以说是最大输家无疑。

要知道中、苏两国作为朝鲜战场上的同一战线队友,为何会得到基辛格“一赢一输”的极端相悖的评价呢?

中、苏、美三国的畸形外交

在基辛格眼中,上世纪50年代的中、苏、美三国关系并不像我们臆想中的那样对立,中、苏两国之间看似合作盟友然后共同对付美国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事实上,中、苏两国关系并不是多么“亲近”。

这个观点是从新中国成立之后中、苏双方首脑的第一次会面结果得出的。

据悉,当时在现实需要和意识形态方面均是捉襟见肘的新中国迫切需求共产主义国际的援助,于是毛主席不远万里到苏联会面斯大林,意图为新中国拉取足够的初始建设资金。

但斯大林主政下的苏联,在新中国政府成立之前曾借用各种威逼利诱的手段与旧国民党政府签下诸多条约,其中就包括促使外蒙古拥兵独立,还为苏联在中国疆界内的东北和西北地区非法谋求了诸多特殊权益。

而毛主席来访苏联,那么在与斯大林的会面访谈中绝对就绕不开这些国民政府签下的丧权辱国条约,而一旦斯大林为首的苏联政府拒绝放弃这些条约的存在,那么就会在共产主义国际领域背上骂名,但若是与中方妥协之下废除如上条约,则又会损害苏联的切身利益。

面对斯大林多次避而不见,毛主席也认识到了斯大林政府四处躲避的原因,于是主动提出将当时部分中、苏两国间的涉及边界等问题搁置起来,先行商讨中、苏两国的友好合作。

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署,势弱的新中国选择了暂时让步,但却导致了后来新中国在对苏政策上的战略判断,至于再后来赫鲁晓夫时期中、苏撕破脸皮也只不过是早晚问题而已。

朝鲜半岛,中、美两国狭路相逢

就在毛主席与斯大林为了中、苏结盟合约而互相试探的同时,美国领导层内部却开始了追责会,有议员提问,为何全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队会遭遇解放战争的惨败,以至于最后弄丢了中国?

而时任美国国务卿的艾奇逊也不得其门,只能将众议员的怒火全都引到了军事无能战败只能败逃台湾岛的国民党身上,且公开在国际发言称,美国方面尊重新中国的主权问题,并表示不会在新中国收回台湾的统一进程中指手画脚。

当然,作为世界战争无与伦比的投机者,美国方面也主动向新中国提议,一定要小心苏联的存在,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最大威胁不是美国,而是身处地缘政治范围内的苏联,新中国的出路只有和苏联分道扬镳,以后做美、苏之外的第三大国才是王道。

但毛主席很清楚美国人的行事作风。

虽然苏联确实是个大威胁,但相比美国这种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暂时还是可信的,中、苏之间有小摩擦无碍,但中、美之间一旦出现小型冲突,则后果不堪设想,杜鲁门政府绝对不会放过“落后”和“软弱”的新中国。

后续发展不出毛主席的预期,苏联方面明确表示对北朝鲜的支持后,美国方面第一时间就派出了多股舰队强势封锁了台湾海峡的航道。

事后美方也对封锁台湾海峡的禁海行动做出了解释:美国不能放弃在环太平洋沿岸地区的利益,特别是在朝鲜半岛受到苏联威胁之后,他们更不容许本在他们势力范围内的台湾岛国民党部被中国大陆方面收回。

后来发展大家都清楚,中、美两国在朝鲜半岛上硬生生打了快3年,最终以双方在“三八线”的位置停战告终。

但在复盘朝鲜战争以及世界风雨变幻的时候,基辛格猛然发现:朝鲜战争美国没有输,苏联却输了个底朝天,赢面全让中国拿走了。

立国立威

前面提到北朝鲜是在苏联的背书下悍然向南朝鲜发起了进攻,但却被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来了一波“天降正义”,打的仓皇鼠窜。

而中国一看北朝鲜节节败退,再退马上就要波及到中国边境了,“唇亡齿寒”的道理中国人很早就懂了。

于是中国开始动员解放军划归为志愿军战斗序列,号召跨过鸭绿江,打好保家卫国之战。

苏联认为,单凭中国根本不足以抵抗对面的“联合国军”,他们甚至已经计划好了等中国败退的时候以救世主的身份出现,然后直接收下中国当“亲信小弟”。

但英勇无畏的志愿军,硬生生靠着顽强的战斗意志和永远向前的牺牲精神,把战火拦在了三八线一带,历时三年多,打出了中国军队的赫赫军威。

基辛格为何认为,中国人赢得了朝鲜战争,而苏联却是输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