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正月十四日,裕王朱载坖带着继妃陈氏一起匆匆进宫,祭奠他的生母康妃杜氏。事实上杜氏早在三天前便已经过世,裕王之所以过了这么久才来奔丧,完全是他那个白眼狼父皇明世宗朱厚熜的原因。

在风云诡谲的嘉靖朝中,裕王因为身陷夺嫡之争而备受支持其弟弟的景王一党的攻击。而他的生母杜氏,本身既不得宠,又受儿子的连累,在明世宗的后宫之中混得十分狼狈。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位杜康妃的故事。

北京紫禁城

憋屈的后宫生涯

杜氏,北直隶顺天府大兴县人。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十月,明世宗朱厚熜身边的第一宠臣,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张璁向皇帝上奏,请他仿照古代天子并建六宫的成例,让礼部出榜海选天下美女“以充妃嫔,以备侍御”

自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九月大婚以来,世宗始终膝下无子。两年前皇后陈氏怀有身孕,却因琐事而被皇帝一脚踢成流产,导致腹中的那个男婴不幸夭折。对于世宗来说,他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帝,全靠着堂兄明武宗朱厚照无嗣。

继位之后为了给生父兴献王朱祐杬争名分,世宗斗倒了四朝元老、内阁首辅杨廷和,几乎把整个文官集团都给得罪了。一旦自己也无嗣而终的话,不但之前的斗争成果必将付之东流,身后也肯定会背上无尽的骂名。而张璁身为世宗一派最大的既得利益者,自然要在合适的时机站出来为皇帝分忧。选美,势在必行!

入,上曰: “览卿所奏,具悉忠爱诚切至意。朕大婚将十年,元配又失,嗣承久虚,深用忧惧,每廑圣母之念。礼部速拟应行事宜以闻。—《明世宗实录卷一百十八》

明世宗朱厚熜画像

这一次海选涉及到了南北直隶,以及河南、山东等地,最终有三十名秀女入围。世宗本人和生母蒋太后又一起进行了精心地挑选,最终从中挑选了九人,准备将她们封为皇嫔。

对于礼部来说,所谓的皇嫔又是一桩新鲜事,因为这种称号此前从没有在大明历代先帝的后宫中出现过。经过一番讨论后,最终皇嫔的冠服比皇妃降杀五分之一。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三月初二日,朝廷正式册妃九嫔,而杜氏则在九人之中排名垫底。

丁亥,册淑女方氏、郑氏、王氏、阎氏、韦氏、沈氏、卢氏、沈氏、杜氏为九嫔,告于祖庙。命武定侯郭勋,驸马谢诏,大学士张孚敬、翟銮,尚书梁材、李时卿、陈道瀛捧主。礼成,上御奉天殿,百官致词称贺。—《明世宗实录卷一百二十三》

  • 诞育皇子

  • 事实证明,张璁这一招很灵。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八月,九嫔之中的阎氏就生下皇长子朱载基。虽然朱载基不满两个月就不幸夭折,毕竟给世宗以及所有的后宫妃嫔带来了希望。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九月,杜氏由康嫔进封康妃,理由很简单,她怀孕了。

    咨尔康嫔杜氏昔称淑贤之选,久昭勤赞之劳。宜示殊恩,用彰异数,兹特进封尔为康妃。尔其益修妇道,匡佐坤仪。恒励祗勤,禆翊内政。尔惟最之,钦哉。—《明世宗实录卷一百九十一》

    杜康妃画像

    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正月二十三日,皇第三子朱载坖出生,生母即康妃杜氏。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二月,世宗打算南巡承天府(今湖北钟祥),以决定其生母蒋太后的葬地。

    皇帝出巡事关重大,朱厚熜特意在二月初一日册立皇次子朱载壡为皇太子,并命其监国。同时又册封皇第三子朱载坖为裕王、皇第四子朱载圳为景王。此时的朱载壡年仅四岁,自然不知监国为何物,世宗此举自然只是向天下人展示其册立储君的决心而已。

    然而很可惜,朱载壡于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三月不幸薨逝,年仅十四岁,谥曰庄敬。庄敬皇太子的早逝,给了世宗巨大的打击,让他不得不审视起术士陶仲文跟他说的那句话:“二龙不相见”

    按照大明王朝的规矩,皇帝既然无嫡子,那么在朱载壡去世后,就应该册立伦序在前的裕王朱载坖为皇太子。然而不知世宗是听信于陶仲文的话,还是出于平衡朝政的考虑,始终未再册立储君。更为可怕的是,年纪仅比裕王小一个月,且生母极为得宠的景王,看到了夺嫡的希望,朝堂之上也就此形成了裕王党和景王党。

    孝恪皇后杜氏:因为儿子而不受明世宗待见,又因为儿子而最终逆袭

    裕王朱载坖剧照

  • 凄凉的身后事

  • 由于所谓“二龙不相见”的说法,以及咄咄逼人的景王党,裕王以及杜康妃的日子都过得十分艰难,时刻要面对着来自于宫中和朝中的明枪暗箭。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正月十一日,久不得宠的杜康妃去世,享年三十九岁。围绕着她的身后事,又产生了一场轩然大波。

    礼部尚书欧阳德率先上奏,称历朝以来皇妃去世,或者并未诞育皇子,或者其子已经前往封国就藩,唯有成化年间去世的淑妃纪氏生有皇子在身边,与康妃的情况类似。但彼时的纪淑妃之子,即日后的明孝宗朱祐樘尚未成年,而如今的裕王已经成婚且出府别居,应该让他“持服主丧送葬出城”

    不但如此,欧阳德还援引《孝慈录》,请求让裕王为康妃服斩衰三年。《孝慈录》是由明初大儒宋濂等人撰写,太祖朱元璋亲自作序颁行天下的礼义教育读物。至于斩衰,则是“五服”中最重的丧服。

    大学士严嵩剧照

    不料世宗看到奏疏之后大为不满,说出了一句特别白眼狼的话:“裕王不当服斩衰”。谁都知道此时的内阁首辅严嵩是景王党,但是面对皇帝如此无礼的说法,就连这位严阁老也不得不委婉对世宗进行提醒。

    嵩等对: “宪庙初有悼恭太子在前,淑妃之子居次,正与康妃今日事体相同,故礼部拟用其例。丧礼必子为主,裕王殿下须服斩哀以执馈奠之事。太祖御制《孝慈录》序文曰:‘庶子为其母斩衰三年。’部议遵用此也。”—《明世宗实录卷四百六》

    然而世宗根本听不进去,在礼部的奏疏上亲自批了一句话:“一切所拟俱非礼之正”。经过一番折腾,原来的辍朝五日变成了只有两日,康妃的谥号更是只有区区两个字“荣淑”。按照惯例,像杜氏这样诞育皇子的妃嫔,谥号起码也要四个字。世宗此举,对裕王可谓是羞辱至极。

    当年四月十五日,荣淑康妃杜氏被葬于金山。

    明世宗朱厚熜剧照

    母凭子贵的结局

    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十二月十四日,病入膏肓的明世宗被太监们从西苑万寿宫抬回了紫禁城,随即就于午时在乾清宫驾崩,享年六十岁。由于生前并未指定储君,内阁首辅徐阶匆匆进宫,以皇帝的口吻写了一份遗诏,将大位传给了世宗硕果仅存的儿子裕王朱载坖,即明穆宗。

    憋屈了三十年,穆宗即位后不但对世宗遗留的政治遗产进行了清算,同时也要为生母杜氏来争一口气。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的时候,礼部上奏称应该追尊杜氏为皇太后,同时将其迁葬永陵,对此穆宗一概允准。

    壬戌,礼部会官上议,言圣母懿德隆备,庆源攸钟,诞育圣躬,嗣登大宝。请追尊为皇太后,更荐尊谥。其奉迁梓宫祔葬永陵礼仪,及特建专殿享祀之所,俱宜下内外诸司预行饬治。报可。—《明穆宗实录卷二》

    正月初十日,朝廷为杜氏上尊谥曰“孝恪渊纯慈懿恭顺赞天开圣皇太后”,简称“孝恪皇太后”。次日,穆宗又下旨在大内修建神霄殿(今故宫毓庆宫前身),准备将杜氏的神主牌位奉祀于此。三月初五日,世宗梓宫正式发引。庆都伯杜继宗奉旨奉迁孝恪皇太后梓宫至永陵,与世宗合葬。

    明穆宗朱载坖画像

    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五月,穆宗朱载坖驾崩,遗诏皇太子朱翊钧继位,即明神宗。神宗为了进一步提高亲祖母的地位,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二月将杜氏的谥号改为“孝恪渊纯慈懿恭顺赞天开圣皇后”,简称“孝恪皇后”

    孝恪皇太后神主合无遵照旧例,题称孝恪渊纯慈懿恭顺赞天开圣皇后,不用太字。庶名义既安而典礼为当矣。—《明神宗实录卷三十五》

  • 庆都伯家族

  • 当年杜氏被封为康嫔之后,由于并不得宠,故而其父杜林只捞到了一个锦衣卫正千户带俸的小官。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去世,由其子杜友袭职。

    随着裕王在朝中的势力不断得到巩固,杜友这个亲舅舅也一路扶摇直上,成为了锦衣卫带俸都指挥使。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杜友去世,世宗看在康妃的面子上,命其子杜继宗袭职锦衣卫指挥佥事。康妃在世宗这边哪有什么面子,无非还是靠着裕王的力量罢了。

    诏故锦衣卫带俸都指挥使杜友男继宗袭指挥佥事一辈。继宗,康妃侄也,例不当请袭,上特许之。—《明世宗实录卷四百九十七》

    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二月,穆宗下旨封表弟杜继宗为庆都伯,岁禄一千石。《明史》称杜继宗为孝恪太后之弟,明显谬误。

    明世宗永陵

    结语:在整个明朝的历史上,说起刻薄寡恩,明世宗朱厚熜自称第二,大概不会有人敢称第一。杜康妃诞育皇子,死后却只有两个字的谥号,葬礼规格还被百般打压。裕王身为伦序最长的皇子,却既不让他之国,又不册立其为皇太子。

    好在裕王最终熬到了老爹驾崩,顺利继位之余,还让憋屈了多年的生母好好风光了一把。很多时候虽说人死如灯灭,但正如《寻梦环游记》所说的那般: “真正的死亡,是在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能够记得你”。杜氏有她的儿子对她念念不忘,她就依然活着,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