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清末民初泸州泸县武士会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武林

江阳沽酒客按:本文参考泸州文史和部分泸州老武术人士讲述,年代久远难免有所遗漏,但是也算首次进行披露,欢迎有知道更多内容的朋友指正补充。

徐浩峰在《逝去的武林》曾经对中华武士会做了描述,中华民国初年中国北方出现的规模最大的民间武术社团,1912年9月8日,由同盟会燕支部叶云表、马凤图发起,在武术界人士李存义、李瑞东、张占奎的支持下,于天津市中山公园成立。叶云表任第一任会长,冯国璋任荣誉会长。该会以团结武林同道,提高中华武术,振奋民族精神为宗旨,吹响了北方武林的集结号。

那么在泸州其实也有这样的武林组织,甚至更加早于北方的中华武士会,值得我们今天再来给大家讲述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记录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鲜为人知的清末民初泸州泸县武士会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武林

时间要从清光绪十五年(1889),泸县武举人李达号孝思发起创立泸州武士会。民国元年(1912),裁泸州设泸县,更名为泸县武士会。李孝思,泸州小市人,发起泸州武士会后,在小市开设武棚,招收门徒习武。当时泸州及附近各县武生多来泸州参加武士会,并在李孝思武棚学习武术。光绪年间泸州每届武生考试场中,被录取为武秀才的大半是武士会的武生,因此泸州武士会与武举人李孝思闻名川南各县。

李孝思门徒中,名闻省内外者,有泸州小市人佘英号竟成,家贫,少时打铁为生,后在小市渡口撑船。他身材高大,抱负不凡,闻李孝思武棚招收门徒习武,佘竟成遂加入武士会,拜李为师,学得各般武艺。清光绪十九年癸卯科中武秀才,名列榜首。辛亥革命前夕受孙中山委托,联络川滇黔会党参加同盟会革命,任总指挥职务,不幸在屏山之役牺牲。我现在想来当时都为同盟会中人,不知道是不是曾经受到这边武士会的启发。

鲜为人知的清末民初泸州泸县武士会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武林

鸦片战争之后,国内革命风云波及各地,爱国之士弃文习武,加入武士会者日益增多。这时泸州武士会除李孝思派外,还有以余良弼及其叔父余子友、叔弟余良佐等为首的另一派,称为余家派。在清光绪末年及宣统年间,余李两派武术在泸州武士会各立门户,互不相下。民国元年,李孝思死后,两派斗争才得平息。(习武之人门派之间在这里感觉实在令人叹息,反倒是没有中华武士会,叶云表先生的远见,拳分南北和门派,国分南北吗?假如更加包容团结可能做出的贡献,不可估量。)

余家派的代表人余良弼,泸州小市人(一八八二年——九七九年)原籍江苏,祖辈仕宦于四川,后在泸州定居。余家世代书香,到余良弼叔辈才弃文经武,但其家庭仍聘有诗书教师,故余良弼不仅精通武术,长于琴棋书画,且通医理。余良弼自幼从陈(程,由于年代久远讲述人也无法记忆是哪个姓,故而两个都写上)冲斗学艺,内、外功底深厚,能将丝绸系颈让两人各握一端紧拉,屏息运气,神态自若;还能将后脑、脚跟分置两根条凳上,腰背悬空,让二人站立腹上用力踩压,挺身承受,不至跌落;又能赤手劈石,尤长点穴绝技。

鲜为人知的清末民初泸州泸县武士会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武林

平生从事武术教学四十余年,门人众多,所教内容有“四门十三科”,四门,即攻防格斗功夫,分别是洪门、边门、侧门、黑门。十三科,包括武术的全部基本内容,计有拳术科、技术科(即兵器科)、脱险科、搏击科、功力科、摔角科、五兵科、地趟科、软兵科、软环科、暗器科、点穴科,飞沙科(药门科)。(江阳沽酒客按:我收集这些古旧资料,发觉当时余氏一门在这方面的建树应该颇丰,而且非常成体系,可惜现在基本失传不知道后继有人否。)

余良弼在武术上轶事,民间传说颇多,其一是清宣统元年(1909)三月,他在泸州大理村岩上与大豹搏斗,以拳将大豹打死,乡里传为奇闻。其次是民国初年,余良弼从赵化镇(属于富顺县)搭船回家,路过牛滩,遇匪鸣枪抢劫,余良弼站在船头,将上船匪徒手持的枪夺过手,一拳将匪打下河中,匪众相惊,余良弼同船工将船推到河心,顺流而下,使船上群众免遭抢劫。

又一次是余良弼年九十五岁时,在泸州梓桐路遇年轻歹徒将其头上绒帽抢去,余老神态自若,将手杖向歹徒掷去,正中歹徒肩膀,歹徒中杖倒地,余老慢慢走到歹徒身旁将绒帽拾起,笑向歹徒说:“你同我开玩笑,我亦同你开玩笑。”

鲜为人知的清末民初泸州泸县武士会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武林

此事情听我少年时代泸州书法家余安中老给我提过,可惜当年我年幼无知,没有细问更多细节,余老好像跟余良弼先生是本家亲属关系,所言不至于夸张,当时据说用的是打穴的功夫,只是年纪太大,先生不能过于搏命。今天余安中老也离开了了,想起当年指点不胜唏嘘,关于余良弼传记,江阳沽酒客还在单独作为记述。

民国十一年(1922)春季,四川陆军智编第九师师长杨森采纳川南师范学校教务主任恽代英建议,在泸州澄溪口河坝举办川南运动会,参赛运动员达一千余人,比赛项目除球类、田径、军事操、小学生团体操、童军演习、女生舞蹈、拳术、象棋、固棋等项目外,还设有武术擂合,在描台上表演者有川汉著名武术大家李国超;泸纳合等县的武术家余子友、余良弼、余良佐、杨波廷、马勋成、邱兴儒等。在台摆擂者有泸县人许三教手(可能是绰号)、易守濂、易守清弟兄及川南各县武术界有名拳师。余良弼与李国超在川南运动会相识后,二人常互相研究拳术,成为挚友。

鲜为人知的清末民初泸州泸县武士会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武林

民国十八年(1929)九月,泸县武士会遵照中央国术馆规程,改组成立泸县国术馆。选定泸县篾子街惜字宫为馆址。当时国术馆性质属于民办公助,国术馆常年经费在开办时由私人捐助一部分,后在泸县经费契税项下附加百分之以资补助泸县国术馆成立后,泸县县政府委罗俊生为馆长(罗曾任川军第四师团长)。参加国术馆的成员大部分是武士会员。

民国十八年(1928)九月,泸县国术馆鉴于老一辈国术人材日渐减少,须得培训新一代国术人材作为接班人,于是倡议创办泸县国术学校,学校性质采取民办公助为原则,经报请泸县县政府批准后,当即成立泸县国术学校董事会,推选余良弼、余子友、罗俊生、马勋成、杨波廷等为董事,罗俊生任董事长,余子友任校长,余良弼任副校长兼教务主任,杨波廷、马勋成、邱兴儒等任武术教师。是年九月招收新生五十余人入学。学校校址设在国术馆内,学制一年,课程设有普通科和专修科。专修科由余良弼、余子友、马勋成等负责教学。

鲜为人知的清末民初泸州泸县武士会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武林

泸县武士会改组为泸县国术馆后,尚未对外活动,泸县国术馆借国术学校开学典礼之机向泸县各界人士公布国术馆的宗旨和目的,故在国术学校开学之时,发出请帖,邀请泸县各界人士一百余人参加开学典礼。会上由泸县国术馆会员同武林中来宾表演武术。出场表演者有:余良弼、余良佐杨波廷、马勋成及余良弼女儿余晓华。

余晓华时年九岁,表演串联手,步法摆扣轻灵,手法严密,变化巧妙,观众看她表演,掌声不绝,赞扬她是武林中后起之秀。次日泸县民报刊载国术学校开学典礼盛况,赞扬余晓华拳术风格有“压倒群伦”之气魄。

泸县国术学校在民国十九年(1930)由泸县县政府接办,学校行政及人事仍由泸县国术馆人员兼办,校长及教师无变动。

民国二十二年(1933)六月,二十一军军部指令泸县国术馆停止兼办国术学校,该校交与泸县民众教育馆接办。因主办人非国术人材及师资和经费缺乏停办。如今看来真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当时第一次看徐浩峰先生的《逝去的武林》我就感慨颇多,可惜当年我是个不经世事的小孩,跟这些武林前辈又没有交集,不能像徐浩峰那样可以亲身感受和进行采集。只是我想说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它有自己的独到和过人之处,保家卫国,锄强扶弱,强壮身体,都是武术最基本的道理。只是可惜逐步被遗忘。如今我们看到的武术不过是以表演性质为主的体操,跟当年的那时真刀真枪,久经考验的老武人不可同日而语。俱往矣,时代总是会淘汰一些旧事物,今天我把它们整理记录出来,不知道能引起多少朋友的关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