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李治登上皇位后,有一天召集大臣们商量一件事,就是想把六部之一的“民部”改名为“户部”。

太平天国曾给各省改名,名字一个比一个搞笑,看你老家被改成啥名

大臣们都觉得意外,连忙询问皇帝陛下为何要给“民部”改名,毕竟太宗皇帝在世时也没有要求避国讳。可是李治却不顾大臣的异议,坚持要把“民部”改名为“户部”。

避皇帝的名讳虽然在古代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但是李世民在世时对此要求并不严格,无论是“世”字还是“民”字,大家都能正常使用,只要不是刻意将“世民”两字连起来用就行。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在李世民当皇帝的时候对避讳要求还是比较宽松的,但是自李治之后就变得逐渐严格起来,百姓们需要避讳的字数越来越多,若是不小心犯了避讳,免不了一场牢狱之灾。

太平天国曾给各省改名,名字一个比一个搞笑,看你老家被改成啥名

避讳始于周朝,流行于秦汉,盛行于唐宋。到了清朝的康熙时期,朝廷对避讳要求的更加严苛,至雍正时期到达了顶峰。

雍正对避讳严苛到什么程度?就连早已去世的人都不放过。比如清朝著名诗人王世祯,雍正登基时他都去世十余年了,可为了避讳仍然将其改名为王士正。

再比如,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的年号是“崇祯”,雍正皇帝登基后为了避讳,就将人家年号改为了“崇正”。

还有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雍正皇帝为了避讳,就将人家的名字给改为了赵匡允。

太平天国曾给各省改名,名字一个比一个搞笑,看你老家被改成啥名

由此可见,雍正时期朝廷对避讳管理的究竟有多么严格。后来到了清朝末期,爆发太平天国运动时,太平天国的统治者更是将避讳进一步发扬光大。

为了避讳太平天国的诸王,太平天国曾给各省改名,名字一个比一个搞笑,看你的老家被改成啥名。

众所周知,太平天国爆发的初衷是十分美好的,旨在领导百姓建立一个有饭同吃,有地同耕,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世界。

在太平天国最辉煌的时期,攻克了全国六百余座城市,占据了富饶江南的半壁江山。然而,随着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其领导人也难以避免地陷入了争权夺利当中,生活方面也开始变得骄奢淫逸。

太平天国曾给各省改名,名字一个比一个搞笑,看你老家被改成啥名

此时的太平天国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初衷,开始学习封建王朝的一系列做派,对内实行了一系列严苛的统治。

关于这一点,从《太平刑律》中的内容就能看得出来,里面列举的刑罚十分残酷,比历代封建王朝的律法都要严苛。

除了制定严苛的律法之外,这场由农民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同样也讲究避讳,而且比封建王朝更甚。比如说,古代的王朝一般只需要避皇帝或者皇后的名讳,长官讳、尊者讳虽然有,但是并不多,而太平天国虽然没有皇帝,但是早期所封的几个王的名字都要避讳。

负责给太平天国制定避讳的人叫洪仁玕,他后来被洪秀全封为“干王”,算是太平天国里比较有见识的一位王爷。虽然他是洪秀全的学生,但是就连容闳都评价称:“干王居外久,见识稍广,故较各王略悉外情,即较洪秀全之识见,亦略高一筹。”

太平天国曾给各省改名,名字一个比一个搞笑,看你老家被改成啥名

太平天国虽然推行平等主义,倡导人人平等,废除世袭贵族和官僚制度,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从避讳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太平天国的等级更加森严,百姓们除了需要避讳洪秀全之外,对其他几位王爷的名讳都要避讳。除此之外,像一些龙、王、主之类的字也要避讳。

如果仅仅是避讳洪秀全一人,即便是再严苛,那也只有3个字而已。可太平天国永安建制时,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这些王爷的名讳加起来有15个字了,如此一来需要避讳的方面也就多了。

首先说姓名,如果姓名中的某些字犯了避讳,那就只能改名改姓了。名字还好一些,可以重新取一个名字,影响也不是很大。可改姓就麻烦了,毕竟一个姓氏的人口有那么多,全都改的话实在太过麻烦。

太平天国曾给各省改名,名字一个比一个搞笑,看你老家被改成啥名

可不改也不行啊,犯了避讳又不改,那是要接受惩罚的。不要说人的姓名了,就连各省的地名,只要是犯了五王避讳的也全都得改。

比如贵州,因为触犯了西王萧朝贵的避讳,所以被改名为“桂州”,还有云南,同样因为触犯了南王冯云山的避讳,只好被改名为“芸南”。

可冯云山这个名字中需要避讳的地方实在太多了,除了“南”字之外,“山”字涉及到的地名更多。比如山东、山西,这两个地方都需要改名,最后被改成了“珊东”和“珊西”。

太平天国曾给各省改名,名字一个比一个搞笑,看你老家被改成啥名

除了这些王爷的名字需要避讳之外,还有一些莫名其妙的避讳,比如直隶被改为“罪隶”,天津被改为“添津”,江西、浙江、新疆分别给改成了“姜西、浙姜和新姜”。

实际上除了避讳之外,太平天国荒唐的地方还有很多,百姓的生活也十分困苦,最后导致灭亡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