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1972年代入选美国《黑带》名人堂,位居榜首,即所谓“七大世界武术家”之首
无论你是否承认,李小龙都是现代搏击真正意义上的教父——从无门派、无限制的现代武学理论,完全摈弃套路的简单、直接、高效的科学格斗技战术体系,到实战为本,以全接触对抗为特征的格斗功能性交叉训练模式,以及科学化的体格塑造、综合体能训练方式,乃至于以一代截拳道宗师身份转行做编剧、做导演,做演员,通过开创性的真功夫电影进行现代搏击从理念到实践的全球化传播、思想解放和大众教育。
1972年,李小龙入选美国黑带名人堂俗称“世界七大武术家”榜首;1974年,为致敬李小龙对于推动现代全接触空手道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美国《职业空手道》杂志特设李小龙杯“年度格斗者”评选,并在同年第十届全美空手道锦标赛上首次颁发;1980年代,“美式踢拳之父”乔·刘易斯公开赞誉李小龙为“全接触格斗之父”,因为李小龙是他的截拳道导师,1970年代在美国横空出世的全接触美式踢拳(俗称美式自由搏击)就是截拳道全接触踢拳的直接翻版;1979年中国开始散打试点,李小龙的武学专著、真功夫电影,海外截拳道传人的训练方式,一时间成为很多中国武术人,从学院派到专业队教练、运动员们关于现代搏击的共同参考教材。李小龙运动战控制流全能科学格斗打法,明显影响了散打整体战术体系的形成,李小龙的拿手绝技侧踢后来更是成为散打的主力腿法;1999年世纪之交,美国《黑带》评选世纪武术家,李小龙名列八大世纪武术家榜首;2001年,李小龙入选日本《格斗K》“20世纪武人最强的10人”之一......
职业赛事的致敬!1974年美国《职业空手道》关于第十届美国空手道锦标赛首次颁发李小龙杯的报道
当世界武术进入到21世纪,当UFC从格雷西家族为了证明门派化的格雷西柔术世界第一的异种格斗赛的蛮荒时代,通过大量实践,终于进化到现代意义上无门派、无限制、跨领域交叉训练和实践的综合格斗赛的黄金时代,国际综合格斗界终于认识到李小龙几十年前超越时代的伟大实践启蒙、思想指引和大众教育贡献时,又开始主流追认李小龙为“MMA之父”,同时将李小龙截拳道的“若水”武道哲学尊奉为全球普适的MMA哲学......
半个世纪以来,李小龙对于促进现代搏击从全接触格斗到无限制综合格斗的进化,到通过功夫电影开展全球化的大众化教育,创造出前无古人的现代武术流行文化现象,一代代影响了无数人投身于武术事业,成为MMA、踢拳、拳击、散打等泛武术领域中很多现代顶级搏击大神心目中的大神,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不管喷子和键盘侠们承认不承认——几十年来,美国武坛乃至于国际武坛,对于一代截拳道宗师李小龙在武术界的专业地位,在李小龙生前乃至于逝后从始至终都是公认的。在现代搏击几十年来的发展进程中,李小龙对于国际武坛显性或隐性的,堪称全生态的影响力——对于从普通搏击爱好者到顶级职业搏击教练和冠军的影响力也从未缺席,李小龙至今仍然是国际武坛无人可以替代的精神领袖一般的存在。
甚至于,由于李小龙过于超前于时代的人类武学认知和武学实践,以至于连专业武术界的大咖们,真正认识到李小龙截拳道不仅仅只是“全接触格斗”的武技,原来还是现代意义上第一个综合格斗武技,而李小龙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第一个综合格斗家,并尊奉李小龙为“MMA之父”时,时间又已经匆匆过了数十年。
专业武术界对于李小龙的认知,尚且需要时间来不断提升,网络上人们对于李小龙的大量误读,又能怪谁呢?
或许只能怪李小龙不应该用电影去弘扬武术,更不能超越时代那么多年,让人们跟不上他的思想,他的理念,他的实践。
是的,现代搏击繁荣发展至今,是国际武坛无数现代搏击组织、教练、职业运动员们一代又一代共同奋斗的结果,绝非李小龙一人之功,但是,如果没有李小龙在推动传武向现代搏击彻底变革过程中开展的伟大思想解放,如果没有李小龙通过截拳道在现代科学化搏击的理论奠基和训练体系的全面进化上的经典示范,如果没有李小龙从全球化、大众化层面对现代搏击进行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教育传播指引,如果没有李小龙创造的现代武术大众发展的现实流行文化环境和武术市场发展生态,传武时代的长夜仍将笼罩现代搏击很多年,现代搏击即使有所启动、发展,也一定是区域的,小众的,一如李小龙生前就已经进行的泰拳和日式踢拳的对抗,现代搏击可能要再花数十年时间,才有可能(也许不可能)达到当下全球普及,大众参与,从理论到实践高度发展的繁荣程度,
不管你承认不承认,迄今没有任何人能够替代李小龙对于现代搏击的世界性、历史性的伟大贡献、全面成就和深远影响。
李小龙将手指头也锻造成锐利的武器
李小龙是现代搏击历史上,采用科学理论和方法,传统和现代相结合,完全围绕实战功能性需求全面塑造格斗家体格和体能的世界第一人。
熟悉李小龙的同时代武术家、搏击冠军们都知道,李小龙从不对外主动“吹嘘”自己强健的身体,但他特别为他高度发达的腹肌感到自豪。当李小龙身穿宽松的衣服时,他看起来像个普通的男人,但在衣服下面,他是一个肌肉非凡的人。
在他的功夫电影里,李小龙总是会创造各种机会,自己主动脱衣,或者让对手扯烂它——向全球观众展示他强健的格斗家体格。他既是向观众证明格斗是一种自我表达的肢体表达艺术,同时也是向全世界懂得看门道的内行们普及一个新的格斗观念——要成为最强的格斗家,首先要拥有最强的体格和体能。
或许现在大家都对此司空见惯,不以为然了,因为现在这个观念不仅在搏击界,就是在稍微用点心的搏击爱好者那里,也早就成为了常识。这就难怪,一些沙发拳迷们会一边坚信李小龙只是一个演员,同时却又跪舔现代西方搏击家们的超强体格和格斗技能时,请原谅他们对于李小龙的无知。
这些拳迷即使了解很多他们痴迷的现代西方搏击大神们,其实如他们的痴迷一般痴迷李小龙,但是他们仍然不愿意相信一个小个子中国“演员”是这一切奇迹的时代创造者,他们甚至不愿意想一想,李小龙当年所推动的从传武向现代实战武道全面转型的革命性贡献——那些现在已经成为理所当然“常识”的现代搏击的理念及其实践——发生在半个世纪之前。
现代武术历史的见证者:水户上原《无与伦比的格斗家李小龙》封面书影
在半个世纪之前,在传武时代为了普及现代搏击“常识”,李小龙曾经是国际上第一个传武批判者、打假者和传武现代革新者。在那个传武时代,当李小龙致力于思想解放,致力于传武变革时,李小龙在美国武术界,还曾受到各种误解以及传武人士、组织的公开抨击和排挤,以及私下的很多不服就干的比武和切磋,李小龙总是以实力,让反对者闭嘴,哪怕他们是冠军或某个门派的黑带大师。
和李小龙同时代的美国《黑带》杂志原主编水户上原常年游走于国际武术界,交游甚广,在李小龙1971年回香港拍电影之前,更是关系甚密,耳闻目睹之下,在《无与伦比的格斗家李小龙》专书中,他这样写到:
“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李小龙,甚至有一些自称或是假冒李小龙朋友的武术家也讨厌他,李小龙并不是一个容易相处的人。
他对于自己所热爱的武术很自负,随时面临着其他竞争对手的挑战,同时,他这也是在有意无意的“挑战”他自己。
李小龙不是个粗暴无礼的人,也不是没有朋友。他对于武术的自负不过是想展示给大家他的武技在格斗中的优越性。
无论何时,他给其他人的印象,要不是一个外行,要不就是一个武术家——他对自己的长处非常着迷,当他给别人演示的时候他会变得很兴奋。
在此期间,他让许多自负的冠军感到泄气,甚至可能会造成身体上的伤害,所以他们宁愿选择压抑自己的痛苦。
在认识李小龙的日子里,我一次也没有见过任何拥有良好武术技能的其他武术家在格斗中能够超过他。他的拳脚又快又有力。其他像藤平光一(译者注:心身统一合气道的创始者)之类的武术家拥有浑厚、强大的内在之“气”(流动能量),但是,李小龙在我的印象里几乎就是一架完美的格斗机器。”
也许,对于上述专业武术媒体人的权威历史记录,那些只是看过李小龙电影,连热闹都看不明白,坚信“李小龙只是一个演员”的喷子、龙黑们肯定会睁眼不见,自动屏蔽。
也许,他们看到标题,就已经做出了“科学理性”的断言,对于他们而言,只有立场,没有真相。
美国《黑带》关于1970年代开始乔·刘易斯在擂台上践行截拳道的历史回顾文章
李小龙的一位健身圈的有名粉丝曾指出:“我见过很多肌肉发达的健美运动员,但从来没有一个人像李小龙那样。他的身材完美而不笨重。他的肌腱、筋膜比肌肉更发达,他的动作像芭蕾舞演员那样。纯粹肌肉发达的运动员做不到李小龙那样轻松优雅富有爆发力地运动,他们太紧又笨拙。”
《龙争虎斗》(Enter The Dragon)的制作人弗雷德·温特劳布(Fred Weintraub)对李小龙曾做了这样的描述:“ ...他的身体从来没有任何多余的脂肪,它是功能性的格斗型肌肉,就像钢铁一样。”
现在有一些沙发拳迷认为“演员”李小龙没有时间进行专业的训练,但是他们又无法证实李小龙那一身毫不逊色于职业搏击运动员的现代格斗家体格,以及即使是当下最优秀的搏击冠军也羡慕的精湛格斗技能,是如何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如何不需要通过系统专业训练就能获得的。
前美国NBA顶级球星,“天勾”贾巴尔是李小龙的弟子,他曾经在三年多的时间里跟随李小龙练习截拳道。他证实他经常和李小龙进行大量体能训练,经常见到洛杉矶四五点钟的景象。
只要不心存偏见,或故意为黑而黑,历史事实就是,当年,李小龙必须通过长期系统而努力的训练以发展他的体格和体能,以及技能,否则,他无法做到那么优秀,成为典范。
李小龙曾对记者解释他开始体格塑造和体能训练的动因,他说:“我以前腹部大而柔软,对一个年轻人来说看上去很糟糕。我决定强化腰部。”李小龙开始进行负重力量训练,他总是精力充沛,他就像一个永远不会疲倦的,严格自律,同时有高水准训练目标的职业运动员一样。
事实上,如果李小龙有决心做某事,那么什么也不会阻止他,这是帮助他取得伟大成功的决定性品质。1964年8月,当他打倒上门挑战的“奔跑者”精武会教练黄泽民,并将他赶出振藩国术馆之后,李小龙更加全面的体格塑造和功能性体能训练探索开始了,最后他的实践成果,影响了世界。
李小龙创造性的将科学的现代式负重健身训练与常规格斗锻炼以及传武筋骨训练、冥想呼吸训练相结合。
在奥克兰时期,他常常呆在严镜海家的车库里,一呆就是四个小时,几乎没有休息,因为他不是在锻炼,就是正在研究他的学生根据他的设计规格制作的训练器材和设备。他创造性的设计了以格斗为目标的负重训练的系统锻炼方法,以避免因为肌肉过大而影响他的格斗表现。
例如,他不想让过大的肱二头肌限制肘部的防御活动范围。他解释说:“有些健美运动员如此笨重,无法有效地屈肘保护自己的太阳神经丛区域。他们无法用肘部如盾牌一样阻挡对手针对该区域的攻击,因此当他们使用另一种方法来保护它时,他们的身体其他部位将呈现出来易受攻击的开放状态。进行负重力量训练应该是可以帮助你,而不是让你陷入困境。“
历史事实证明,李小龙所有的负重力量训练都是基于格斗的功能性发展需要,完全服务于实战需要。
李小龙是在现代搏击领域第一位采用现代化的科学负重力量训练,以及有氧、无氧交叉综合体能训练,以及通过强调运动营养和训练后恢复的科学方法,全面提升训练效率和效果的格斗家和先驱者。
后来,他通过功夫电影向全世界展示了他的成果,这大大启发、激励了一代代后来的现代搏击从业者、爱好者们,以李小龙为榜样,开始全面重视格斗家体格塑造和格斗功能性综合体能训练。
2008年,在国际健身健美界权威杂志《肌肉与健美》封面文章《李小龙:永远的偶像》中,作者写道:
“截拳道基本上是第一个现代综合格斗的武技。李小龙认为真正的斗士应该不被空手道、咏春或其他各种门派化的技击术所鼓吹的那些僵化模式所限制。他意识到,严格的遵循一种特定的武术形式将会严重限制自己,所以,他将截拳道最高境界的表达定义为无式之式,无形之形。
‘如果你真的理解格斗真谛的话,那么在实战中就没有什么真正的固定的招式或套路......但完全没有形式或方法,那是无知,无形是由有形进化至无形之形的最高境界的表达’他阐释到。
和李小龙吸收的很多其他格斗技的训练方式一样,负重训练在当时的武术界是被视作反面教材的。
长期存在的传统武术的观念是强调技巧,而不是力量和体能的塑造。‘当时有一种观念,就是如果你进行负重训练,那么它将会减慢你的速度,’丹·伊鲁山度回忆说。他是李小龙的弟子,也是继续在世界上推广、发扬截拳道精神的人之一。‘武术中有很多神秘玄学的东西。正是李小龙告诉我应该将那些传统的精髓与现代高效技术和训练方法相结合,从而创造出你自己的训练和表达方式,并最终形成你自己的风格。’
但奇怪的是,李小龙是因为机缘巧合才奠定了其在世界健身史上的地位,仅仅是因为他为了实践他在武术中提倡的功夫体适能原则而去健身馆进行训练。
他的那句名言就是:凡是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就可以从你所发现的任何地方拿过来运用它。
李小龙弟子、重量级的美式踢拳之父乔刘易斯回忆轻量级的李小龙的惊人力量
‘李小龙的出现,开始了整个世界武术范例的改变,’马特·莱森说。他是美国陆军格斗系统的总教官。‘在他之前,武术人只是试着重现和重复前辈已经实现的东西,这就意味着对于现代意义上的力量和体能的训练不会投入太多关注。
对于当下的功能性健身狂热来说,李小龙超前了有30-40年之多。’”
李小龙当年集中打造的一个重要身体部位是腹部肌肉,因为他认为腹肌的全面锻造,不仅仅是强化核心部位功能,同时也是在强化昂击打能力。李小龙曾指出身体是格斗中被攻击时的“最大的目标,移动性最小。腹部周围的肌肉越多,可以承受的打击就越大”。
李小龙的身体肌肉匀称,格斗功能化突出。他背阔肌宽阔而腰围较小,即使是健美运动员也羡慕不已。对李小龙而言,训练是一项只要醒着就在进行的的全职工作,当年李小龙已经将训练生活化了,不是李小龙有没有时间训练的问题,而是李小龙什么时候不在训练。
李小龙好友,“美国跆拳道之父”李俊九认为李小龙是典型的的“本能训练者”,他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训练什么,发展什么。
当然,李小龙非常重视训练强度的自我监控,他不会盲目地超越自身承受能力的进行训练,这和他向那些美国顶级拳王学习,像职业运动员一样爱惜身体,以始终保持良好的格斗身体状态的理念一脉相承。
在正常的有计划地强度训练之外,李小龙总是见缝插针的锻炼那些耐训的肌肉部位,或者进行每天必须重复的运动。比如,李小龙在看电视时,他会非常缓慢地仰卧起坐,身体下降的速度比上升的速度要慢。他说:“慢慢地做它们会获得更多好处。这无关重复的次数,而是完成的方式。”
当他不仰卧起坐时,他会双手挤压一个橡胶球或转动半边哑铃发展有利于出拳和擒拿、封打的握力以及前臂肌群。
李小龙喜欢热情地展现自己的训练成果,他经常会要求朋友或熟人将手放在他的腹部或腿上,让他们“感觉一下我的强健腹部肌肉”或“感觉一下我的腿肌有多坚韧”。
李小龙对吃什么并不特别,但是有营养要求,且很自律。他避免抽烟,喝酒,尽量保持规律性的睡眠和休息。他根据国外健身杂志的推荐或相关健身理论,经常配制饮用营养饮料,同时李小龙从不拒绝喝杯热茶。
除了那些健身杂志强调不健康的食物之外,他会吃任何东西:猪肉,鸡肉,鱼,牛肉,蔬菜。他最喜欢的菜是中国的和日本的。在美国时,他经常带弟子们去唐人街中餐馆吃饭,在香港时,他也时不时和电影界的同事去日式餐厅吃饭。
尽管他个子相对不高,身高173~174,体重135磅,但他胃口大。在餐馆里,他总是为自己点一盘额外的食物——因为一份还不够。他还大量补充水分,可能是因为他训练或出了很多汗。
李小龙每天服用一些人体必须的维生素,这显然是受到他所订阅的健美杂志的影响。他以身体健康为荣,为了随时应对可能的现实生活中的格斗,李小龙总是通过系统化的训练,让自己保持在巅峰的身体状态,甚至,他出外到餐馆吃饭,也会保持警觉,注意选择那些适合观察周围环境,行动上可进可退的店堂位置入座。他曾对伊鲁山度说,那是他在香港时期就养成的街头格斗习惯,以防止那些他在街斗和门派比武中得罪过的“仇人”。
他不是擂台上规则第一的擂台搏击家,但李小龙是真正的现实生活中的无限制格斗家和践行者,他永远生活在武术中。
1969年左右,李小龙后院进修学生,前美国世界空手道冠军迈克·斯通将他在美国职业橄榄球队执教时发现的一款可以用于肌肉锻炼、训练恢复、肌肉损伤和修复的电刺激训练器,介绍给李小龙。李小龙后来买了一台,用于训练以及辅助腰伤治疗。李小龙的训练思想从不古板,无论是来自于健身健美、田径、芭蕾舞,还是橄榄球,瑜伽,传武,只要是对于提升格斗家技能、心能、体格和体能有效的训练理论、训练方法,训练设备和器材,他都会主动去了解,学以致用,与时俱进。
可笑的是,七十年代初香港那些没有见过现代科学训练的龙虎武师们,将李小龙服用维生素讹传成“食药当饭”,将李小龙配制混合营养饮料,传成“生吃牛肉”,将李小龙采用经过正规测试批准正式上市,且在美国不少高水平运动队——即使到现在仍然如此,事实上已经全球普及——得到应用的电刺激训练方式,讹传成李小龙“电打身体练功”......种种因为缺乏常识,甚至可以说因为愚昧,从七十年代初讹传开始,一直到现在,仍然是那些什么都不懂,喜欢八卦猎奇的龙黑们或吃瓜群众们口中,李小龙不懂科学训练,盲目超强度训练的依据。
当一个毫无武术专业常识、训练经验,专业判断能力的吃瓜群众,试图以电影观众的身份,自以为是的要去“专业讨论”格斗家李小龙的是与否时,就会出现相声大咖郭德纲所言的滑稽局面:
“内行要是和外行去辩论,那就外行!比如我和火箭科学家说,你那火箭不行,燃料不好,我认为得烧柴,最好是煤,煤还得选精煤,水洗煤不好。如果那科学家,要是拿正眼看我一眼,那他就输了!”
吊诡的是,在关于李小龙是否武术家或格斗家的问题上,这些外行们正在将自己的拍脑袋结论当做“科学理性”的内行“权威评议”,而与李小龙同时代那些真正了解李小龙,和李小龙多年训练,包括直接和李小龙比武、切磋过且自愧不如的美国、香港武术家、搏击冠军,黑带大师们对于李小龙的可以大量互证的权威评议,正被这些外行们一律扣上“传说”的帽子,仿佛一钱不值。
这些外行们根本不拿正眼瞧一眼这些内行的专业评议,因为他们非蠢即坏的觉得“精煤”真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