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17万至8万年前的贵州省黔西县观音洞遗址发现勒瓦娄哇技术石器

勒瓦娄哇遗址发现地点与年代分布图,星号者为观音洞遗址(胡越 供图)

距今17万至8万年前的贵州省黔西县观音洞遗址发现勒瓦娄哇技术石器

观音洞遗址地理位置、地层与年代(胡越 供图)

距今17万至8万年前的贵州省黔西县观音洞遗址发现勒瓦娄哇技术石器

李波、胡越在观音洞遗址地层采样 (胡越 供图)

距今17万至8万年前的贵州省黔西县观音洞遗址发现勒瓦娄哇技术石器

观音洞遗址光释光采样剖面位置(胡越 供图)

距今17万至8万年前的贵州省黔西县观音洞遗址发现勒瓦娄哇技术石器

观音洞遗址出土石制品(勒瓦娄哇石核、石片、工具和修理台面石片) (胡越 供图)

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1月20日,《自然》(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Late Middle Pleistocene Levallois stone-tool technology in Southwest China”的研究文章,表明距今17万至8万年前贵州省黔西县观音洞遗址出现了勒瓦娄哇技术。这项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参与的研究成果与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和北京大学联合完成。

我国的旧石器考古材料历来较为丰富,而西南地区无论在年代和材料的认知方面都相对较为薄弱。继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观音洞遗址的发现之后,九十年代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导的盘县大洞遗址的发现与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出于相同区域对比研究的需要,观音洞遗址材料重又回到研究者的视野中来,取得了今天的成果。

勒瓦喽哇技术起源于三十万年前的东非和西欧,是中更新世以来人类进化历程中技术、认知和社会生活能力显著发展的一个重要标识,一直是国内外考古学者关注的焦点。作为西方旧石器时代中期莫斯特文化的典型代表,该技术在东亚地区仅零星发现于一些更新世晚期(约3-5万年)的遗址中,如通天洞、金斯太和水洞沟等遗址。本研究通过对贵州省黔西县观音洞遗址2000多件石制品进行细致的分析,发现40多件具有勒瓦喽哇技术特征的产品,包括11件石核、30件石片和4件工具。

本研究的重要性除了在石器技术分析方面取得突破之外,还得益于光释光测年新技术的发展。早期的观音洞测年样品来自化石和炭样,分别使用铀系法和碳十四方法曾得出24-5万年的结果;新一轮研究团队采用改进的光释光测年新技术,通过对样品中的石英采用单颗粒测量方法,排除后期扰动。同时采用新的标准增长曲线(SGC)测年方法,可有效避免常规方法测年导致的年代低估。通过分组建立SGC的方式,将饱和颗粒也包括进年代结果的分析当中,得出更加可靠准确的测年结果,即观音洞遗址为距今17-8万年。

由于勒瓦娄哇技术源于西方,观音洞的勒瓦娄哇技术如何出现在中国的西南部,研究团队认为存在两种可能性:一是与西方的勒瓦娄哇不约而同,因应各自的环境在不同的时空相继出现和发展;二是早期现代人带着勒瓦娄哇技术抵达观音洞,在这里生根发芽。而同样值得关注的是观音洞勒瓦娄哇技术的拥有者会是什么人?在非洲,该技术与现代人息息相关,在欧洲则属于尼安德特人。由于观音洞遗址尚未发现人类化石的材料,我们无从得知直接的答案,然而,研究表明与观音洞处于同一地域、年代距今30-19万年的贵州盘县大洞遗址发现的人类牙齿化石代表了一种古老型智人并有明显的进步特征,这是否指示其可能是与观音洞古人类相关的一种人类?此外,相隔不远在湖南道县发现的介于距今12-8万年间的现代人是否也暗示了现代人在中国南方的生活空间,而不免成为观音洞勒瓦娄哇技术制造者的可能选项。

观音洞遗址勒瓦娄哇技术的重大发现,提供了东亚古人类在中晚更新世拥有预制石核技术的可靠证据,更新了关于东亚古人类技术发展水平的认识;改变了当前人们对东亚石器工业的发展历史,奠定了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在世界史前文化中的地位,丰富了关于古人类在东亚的交流进化历史。

近20年来,黄慰文和侯亚梅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团队围绕东亚人类起源与演化,以敏锐的学术视野,瞄准前沿科学问题,开展了一系列野外调查、发掘和实验研究,并与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合作,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了百色手斧、泥河湾测年、蓝田黄土序列石器与年代、观音洞石器等专题研究,在《自然》、《科学》等学术斯刊发表多篇论文,引领和推动了中国人类演化,尤其是旧石器考古学研究,颠覆了以往的理论与认识,将中国旧石器时代研究的影响力推向世界。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8-0710-1

相关报道:中国石器时代先进工具制造技术未必引自西方

据科技日报(张梦然):英国《自然》杂志19日在线发表的一篇论文,报道了中国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预制石核工具。这些工具可以追溯到17万年至8万年前,填补了亚洲考古记录中的空白,其同时挑战了过去的一种假设:先进的工具制造技术引自西方。

非洲和欧洲的考古证据显示,在30万年至20万年前,发生了所谓的第二技术模式石器向更加精巧的第三技术模式(勒瓦娄哇技术)石器的转变。前者指双面斧,主要通过从石块上敲下石片,故意留下石核制成;后者通过从预制石核上打下的单个石片制成。

但是中国的考古记录显示,中国似乎未经过第三技术模式工具的发展,从第二技术模式石器直接跃至4万年至3万年前左右的第四技术模式刃石器。因此,有人提出第四技术模式从西方通过人口迁移传至中国。

此次,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研究人员分析了过去从中国西南地区观音洞挖掘出来的2273件石器,发现45件(4件工具、11块石核和30块石片)具有勒瓦娄哇技术风格的敲击或凿剥特征。

研究团队利用光学刺激发光技术(OSL),测得上述石器的年代约在17万年至8万年前,与西方使用第三技术模式的时代一致。这些发现意味着,可能是族群变化或是趋同技术进化导致中国出现了类似西方的勒瓦娄哇工具。

相关报道:中国新发现的石制品可能将改写世界石器工业起源

据环球网科技:在当代,新技术通常被等同于各种高科技产品。然而,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标志着人类演化历史上最重要的技术革命则是发生在古老而坚硬的岩石上。在人类历史进程的大部分时间,我们工作和生活实际上是依赖于用岩石打制的各种石制工具(又称石器)。

考古学家们通过对全世界考古遗址中大量的石制品进行归类分析,总结出石器工业在过去3百万年以来一共经历了五次演化模式(通常称为模式1-5)。从模式1到模式5对应的石器技术从简单到复杂变化。每一个新模式的出现代表着石器技术的重大进步以及石器类型的巨大变化。在这五种石器生产模式中,模式3通常又被称为勒瓦喽哇(Levallois)技术或预制石核技术。

模式3技术的起源和发展一直是旧石器考古学中的争论的焦点之一。现存的理论有两种,一种是单一起源说,第二是多地起源说。因为目前最古老的模式3技术出现在非洲大陆,因此第一种理论把非洲以外出现该技术归结为携带该技术的人群移民和扩张的结果。然而,根据最新的考古研究发现,亚美尼亚和印度也出现了30万年左右的模式3技术,与该技术在非洲的出现大致同期。这意味着,模式3技术也有可能由不同地区的人群在模式2(以手斧为代表的阿舍利文化)独立发展而成。而与模式3技术在非洲、欧洲、西亚和南亚大部分地区的普遍存在相对应,东亚除了一些更新世晚期(大概3至4万年前)的旧石器遗址以外,尚未发现具有更早勒瓦喽哇技术的可靠证据。

然而,最新发表在Nature上的一项研究改变了大家对东亚的模式3石器工业起源的认识。这项研究来自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北京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团队。该团队对贵州省黔西县观音洞旧石器遗址(Fig.1)的石器进行了细致研究,从2000多件石器中发现了40多件具有勒瓦喽哇技术的石制品(Fig.2),其中包括11件石核、30件石片以及4件工具。该研究团队对观音洞遗址的最新测年结果表明,古人类在17万年至8万年前就生活在该地区,并已经可以打制和使用勒瓦喽哇技术。

外国专家学者认为,观音洞勒瓦娄哇技术的发现,奠定了该遗址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丰富了现代人类在东亚的交流进化历史。

相关报道:中国古人类可能独立制造石器时代“瑞士军刀”

据新华社华盛顿11月19日电(周舟):一个国际团队对中国贵州观音洞遗址出土石器的最新研究显示,用“勒瓦娄哇技术”制造的石器在中国出现的时间被大大推前,说明中国古人类可能独立制造了这种石器时代的“瑞士军刀”。

美国、中国和澳大利亚研究人员19日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的研究说,他们对观音洞遗址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土的石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约17万年到8万年前,这里就有了用“勒瓦娄哇技术”制造的石器。此前,人们认为东亚直到约4万年到3万年前才出现这种石器。

用“勒瓦娄哇技术”制造的石器在非洲可追溯到约30万年到20万年前,该工具可刺、可切、可刮、可掘,被称作是石器时代的“瑞士军刀”。

论文通讯作者之一、美国华盛顿大学的本·马威克说,由于过去在东亚发现的此类石器年代较晚,曾有观点认为这种石器技术是古人类向东迁徙时带到东亚的,新研究说明中国古人类有可能独立发展出了制造这种石器的技术。

论文作者还包括来自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中国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

(奇趣网 www.QiQu.net 收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