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瑾死得很惨。

1510年8月,刘瑾被明武宗朱厚照处以凌迟之刑,下旨分三天割足3357刀。刽子手首先从刘瑾的胸脯下刀,10刀过后,刘瑾就因为恐惧和痛楚,昏死过去。刽子手采用呼喊、泼冷水等形式,迫使其醒来,继续用刑。如此循环往复,第二天,刘瑾便气绝身亡。

朱厚照下令,按原定计划完成规定的凌迟刀数,刽子手只好在刘瑾的尸体上继续用刑,直到割满3357刀。行刑完毕后,刘瑾的尸体上已经无法找到一处完整的皮肤和肌肉,只剩一副骨架。

刽子手在刘瑾身上割下的肉,被百姓抢着购买分食,每块一文钱。

朱厚照为何如此痛恨刘瑾呢?刘瑾到底所犯何罪?

刘瑾处处迎合朱厚照为什么朱厚照要拿下他并对他处以极刑

(得势的刘瑾)

一、近水楼台,靠太子起势。刘瑾原姓谈,5岁时被明孝宗宫中的太监刘顺收养,入宫为太监后改姓刘。因机灵聪慧,被分到了东宫太子府,成为了太子朱厚照的贴身太监。

刘瑾是一个心机深沉的人,他敏锐地抓住到了飞黄腾达的机会,尽心服侍朱厚照。他知道,只要满足朱厚照的一切需要,哄他开心,让他高兴,一旦朱厚照即位,他刘瑾就一定大富大贵,得吃得喝。

果不其然,当15岁的朱厚照在1505年登基后,就再也离不开刘瑾了。刘瑾也因此一路飙升,爬上了掌印太监之位,身边聚集了一批趋炎附势之人,与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合称“八虎”。几个人百般讨好朱厚照,大肆投其所好,伙同朱厚照参与鹰犬、歌舞、摔跤等游戏,引诱少年天子整天沉溺于骄奢淫逸之中,不问朝政。

掌印太监在宫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不仅仅是因为他整日陪伴在帝王身边,更重要的是他起着上传下达的作用。皇帝年少,难免贪玩,而刘瑾经常利用朱厚照玩兴正浓之时进呈奏折或禀报朝政。此时的朱厚照,往往会面露不悦,全权交由让刘瑾处理。久而久之,刘瑾就大权在握,权倾朝野。

当时的大臣私下议论,当朝有两个皇帝,一个是坐着的皇帝朱厚照,人称“坐皇帝”;另一个是站在朱厚照身边的刘瑾,人称“立皇帝”。由此可知,刘瑾已权势滔天,几乎与皇帝无二。

刘瑾处处迎合朱厚照为什么朱厚照要拿下他并对他处以极刑

(贪玩的朱厚照)

​二、胆大妄为,肆意敛财。

“立皇帝”刘瑾手中有权之后,心中的贪欲便无法遏止,大肆收受贿赂,中饱私囊。

他“创新发明”了索贿受贿的名目,一是“贺印钱”。但凡有官员升迁,刘瑾都会及时地派遣太监上门祝贺,官员也都会非常配合地送上孝敬银两。二是“拜见礼”。只要是地方上的官员回京述职,都要先到刘瑾的府中,送上见面礼,少则千两,多则数千两。三是“谢礼”。如果官员在刘瑾的手中得到升迁,均需上供谢礼,最高一笔竟然达到两万两白银。

刘瑾在后来被抄家时,从他的家中搜出的财物让人触目惊心。黄金2500多万两,白银2.5亿两,奇珍异宝字画古董无数,房产田地无数,折算成今天的人民币,大约1500亿。

2001年,《亚洲华尔街日报》曾将刘瑾列为过去1000年中,全球最富有的50人之一。

三、骄横跋扈,专权误国。

刘瑾不但“创新”了敛财之法,还首开“罚款”先河,用独特的“罚米例”之法,对待失职和贪腐的官员。凡在任上犯错的官员,一律按情节轻重处以罚米,多则上千石,少则百石,个别官员甚至被罚得倾家荡产。

刘瑾改进了廷杖刑法。原来的廷杖允许大臣用棉絮或毛毯护住杖责之处,但刘瑾下令廷杖时必须脱去衣服,直击皮肉,有的官员因此被活活打死。

刘瑾发明了一种重150斤的大枷,专门用来对付弹劾他的人,带上这种重枷后,个别言官被活活累死。

刘瑾还在锦衣卫和东厂的基础上,增设了“内行厂”,广布特务眼线,一旦大臣们有风吹草动,立即捉拿下狱,屈打成招。

刘瑾的专权导致朝廷乌烟瘴气,大臣们在朝上噤如寒蝉,私下怨声载道。由于贿赂之风盛行,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

刘瑾处处迎合朱厚照为什么朱厚照要拿下他并对他处以极刑

(建立内行厂)

​四、东窗事发,凌迟处死。

刘瑾已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但他欲壑难填,居然动了篡位夺权的念头。此时的刘瑾集团内部也出现裂痕,长期的尔虞我诈,让他们之间互相猜忌,争权夺利。

1510年,安化王朱寘鐇叛乱,朱厚照派御史杨一清和“八虎”之一张永率军平叛。得胜回朝后,张永利用向朱厚照汇报战功之时,揭发了刘瑾的十七条大罪。因告发之人是刘瑾的死党,引起了朱厚照的重视,下令彻查。

除了查出了前文所述的巨额财产外,还在刘瑾的家中发现伪玺、玉带等禁物。在刘瑾的手扇里,还搜出了两把匕首。朱厚照龙湖颜大怒,他可以放纵刘瑾贪腐、专权,但他无法容忍刘瑾谋反。

由此,刘瑾被凌迟处死。

(参考资料:《明史》)

刘瑾处处迎合朱厚照为什么朱厚照要拿下他并对他处以极刑

明武宗朱厚照为什么要诛杀刘瑾?

刘瑾是明武宗时期权倾朝野的太监,他曾服侍过明孝宗朱祐樘,后被明孝宗派到太子朱厚照身边,这个刘瑾有点小聪明,把不懂事的太子朱厚照伺候得很开心。刘瑾本姓谈,由于他入宫当太监是受了一位刘姓宦官的推荐,所以将谈姓改为刘姓。在弘治年间,刘瑾犯了死罪,按照法律要被处死,后来得到皇帝的赦免,免其死罪,在东宫侍奉太子朱厚照,甚得太子的喜爱。


刘瑾是明武宗朱厚照在位时期的一个大太监,可谓是权倾朝野,一手遮天,他在位的时候,把先皇的遗诏也不放在眼里,拒绝执行,先皇留下的顾命大臣也被弄走两位。但朱厚照对他十分信任,仍然给予他极大的权力包括兵权。刘瑾本来姓谈,后来被刘姓太监收为了义子,从此以后改姓刘。曾经在明孝宗时期犯法,按照律法应该被斩首,后来得到赦免后被派往东宫服侍太子朱厚照。

可以说刘瑾就是朱厚照推出来与文官集团抗衡的代理人,刘瑾也不负所望,在朱厚照的支持下权倾朝野,时人称为“立地皇帝”,即站着的皇帝。在他权力最盛的时候,首辅李东阳都只能退让。刘瑾是明朝继王振之后的又一大权监,通过侍奉明武宗上位,为明武宗提供各种娱乐活动,深得宠幸,于是借此贪污腐败,铲除异己,无恶不做,致使朝廷群情激愤,最终在杨一清与张永的夹击下倒台。

刘瑾被杀的原因,表明上看是因为他贪污腐败、陷害忠良、祸乱朝政,最后连他自己手下的太监们都看不过去,于是和大臣联合举报,迫使明武宗对他进行抄家。刘瑾并非无能之辈,他针对时弊,对政治制度作了不少改动,推行过一些新法。即所谓“刘瑾变法”。



刘瑾处处迎合朱厚照为什么朱厚照要拿下他并对他处以极刑

富可敌国,权倾朝野的“立皇帝”刘瑾,为何被朱厚照下令凌迟处死呢?

纵观明朝历史,再难寻找到像明武宗朱厚照这样特立独行的皇帝,他在登上皇位之后不喜管理国家事务,反而贪图享乐,只凭自己的喜好意愿做事,即便有些违背伦理也不管不顾,他甚至曾经一度离开皇宫在豹房和宣府生活。


刘瑾原本是朱厚照在太子时期的贴身太监,朱厚照即位之后,由于他深得朱厚照的欢心,所以他的权力与日俱升,后来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被称为“立皇帝”,那为什么他后来会被朱厚照下令凌迟处死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其一,刘瑾大肆敛财,惹得民怨载道。刘瑾十分爱财,经常会打着朱厚照的旗号中饱私囊,有了权力之后便开始索贿贪污,有了皇帝的信赖作为后盾,他的胆子很大并且索贿数额远超一般贪官,他通过设立皇庄、掌控官员升迁等大肆索贿并且搜刮了大量民脂民膏。


据有关记载,凡是进宫觐见的官员都必须对他行贿,否则就没有机会见到皇帝,甚至各地官员在京述职时也需要贿赂刘瑾,如果有官员升迁,刘瑾也会向其索要礼品,而官员则必须交出一笔数额巨大的礼品,如果拿不出,就会遭到刘瑾的疯狂报复。

给事中周钥在执行完任务回京之后,因为没有金钱贿赂刘瑾而被吓得自杀,除此之外,刘瑾还向正德皇帝上奏,请求设置皇庄,当时甚至连皇城周围都是皇庄,以方便刘瑾搜刮民脂民膏,由此可见刘瑾不仅权力很大,而且还贪婪至极。


其二,奸诈狠厉,肆意迫害大臣。当时为了避免重蹈前朝大太监王振专权的覆辙,内阁辅臣刘健、李东阳等人毅然决定上书向皇帝陈述宦官“八虎”的危害,而正德皇帝朱厚照受到朝野内外的压力,准备将刘瑾等人处死,但当时的吏部尚书焦芳与刘瑾狼狈为奸,暗中秘密派人通知刘瑾此事,而得到消息的刘瑾等人向正德皇帝哭诉,引发了朱厚照的恻隐之心,从而逃过一劫。

而刘瑾见哭诉有效,趁机反咬一口,向朱厚照进谗言,诬陷与自己作对的司礼监太监王岳。当时朱厚照正受到以刘健为首的阁臣约束,听到刘瑾所述之后,更加生气,连夜下令逮捕了王岳,将其送到南京服役。刘瑾经此一劫更加受到朱厚照的信任,不仅没有受到惩罚,反而升了官,权力更胜往昔。


此后刘瑾更是枉法行事,多次制造冤假错案,为了对付大臣,他采用了很多方法,比如说“罚米例”,许多大臣因为不依附刘瑾而被罚得倾家荡产,食不果腹。他甚至还发明了一种150多斤重的枷锁,被他迫害的大臣带上这种枷锁之后,没过几天便会被活活累死,其阴险毒辣可见一斑。

其三,被同行背叛,举报其意图谋反。当时刘瑾权倾朝野,只有另外一名大太监张永敢和他叫板,张永同样深受朱厚照的宠幸,并且他胆大心细,性格暴躁,刘瑾后来被下令凌迟处死就与他有很大的关系。


当时安化王密谋造反,发出檄文悉数刘瑾的各种罪行,举着清君侧的名头造反。朝廷派杨一清、张永率军征讨叛军,张永在看见檄文之后,明白刘瑾已惹众怒,所以想借机除掉刘瑾,以便取代他的地位。在讨伐战争获得胜利之后,张永请求举行献俘仪式,并在献俘仪式上向正德皇帝朱厚照展示叛军的檄文,并趁机举报刘瑾犯下的罪行。当夜,张永便下令查封刘瑾的私宅。

彼时刘瑾已经陪伴了正德皇帝朱厚照多年时间,自然不忍重罚,打算派刘瑾去南京做事避避风头,然而在查封刘瑾的私宅时,不仅搜出了大量金银珠宝,还发现了一枚伪造的玉玺以及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的衣服、玉带等,而让朱厚照最终下定决心处死刘瑾的是因为刘瑾常常拿在手中把玩的扇子中竟然暗藏着两把锋利的匕首。


这让朱厚照心中不禁大为恼火,心想自己那么信任刘瑾,没想到他却包藏祸心,朱厚照气急败坏地说道:“这个奴才果然要造反”,于是刘瑾就被关进大狱,不久就被下令凌迟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