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一种力量,就像是拳击一样。不同的是语言是无形的拳头,打在无形的身体之上。”

1引导:

要想看懂我的文章,需要暂时放下你的执妄。暂时忘记你所接受过的教育,暂时忘掉一切的条条框框。跟着你的直觉,想想你的意识就好像是水一样流淌,be water,like water。

语言的拳力对话就像是两个人在跳舞,两个人对话语言套路

图片来源网络:李小龙提出的“be water my friend”

2正文:

你有没有观察过你的说话?你可以试着说几句话,然后感受一下。这里面是不是有气息,有停顿,有语气,甚至如果你的天赋好的话,你还能感受到韵律。每个人说话的时候,都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体现在方方面面。除了人工智能,很少有人可以完完全全地模仿另一个人。

语言,是一种力量。我们说出来的每个字,都可以是极速风行的子弹。同样地,每一个句子都是一记又一记的拳击。长短句的结合,就像是我们挥舞着拳头向着某种事物在进攻。长句就像是充满了技巧的柔拳,而短句则是充斥着爆发力的迎面痛击。只要组合得当,每个人说话的时候,都会迸发出一种节奏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在顷刻之间带来巨大的能量。

忘却科学的限制,很多东西已经不是数理理论可以为我们指明道路了的。就像是一句简单的“你怎么可以做这种事!”哪怕没有达到震碎我们耳膜的分贝,也依旧有可能让我们感到心灵被狠狠震荡,乃至全盘崩碎。这并不是语言的物理特质,不是频率,不是响度,也不是音色。因为,这不是作用在我们的物理特性上的。我们可以粗糙地理解为,这些力量都作用于我们的心理。

语言的拳力对话就像是两个人在跳舞,两个人对话语言套路

图片来源网络:家长正在训斥孩子

但是问题在于,我们的心理是不存在之物。无论是多么高明的心理学家,都会告诉你,人类的心理是无法具象的,也无法找到一个具体的承接的器官。或许脑神经科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会告诉你,人类的一切意识来源于大脑。但是,“无脑人”的出现彻底终结了这种断言。目前为止,没有人知道意识在什么地方。许许多多的心理学家,脑科学家,哲学家前仆后继,却仍然无法参透意识的奥秘。

语言的拳力对话就像是两个人在跳舞,两个人对话语言套路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美国的“半脑哥”,只有一半大脑

语言同样是无形的,它不等于文字,会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自己的印记。除非我们选择形而上学的模板,来认定事物一旦出现过,便存在着,且具体地存在着。否则,我们将找不到我们说过的话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证据。我们说过的话,在空气里飘散,如果没有一个对象来接收,那么这句话就只有我们自己听到了。又或者,我们听过之后,就忘了。这就像是我们偶尔会自言自语,但是得不到回应之后,我们又会在一瞬间感到无趣。

语言需要一个对象,就像是搏击一样。朝着空气挥舞拳头,并不能有“打击感”。对着空气说话,也不会有任何的“反馈”。正常人一般不会对着空气自言自语,因为那样会很累,也很乏味。那些和空气斗智斗勇,越说越起劲的人,十有八九,在空气中找到了一个“对象”。而这个“对象”是不存在的,所以这是一种幻觉,是病,得治。

既然语言需要一个对象,那就意味着我们说话的时候必然有着第二个人在场。即便两个人没有任何关系,也不存在交流的前提。只要某人开口,另一个人听到了,那么这句话便会被判定为“生效”了。这样一个机制,是许许多多误会的源头。我们经常在生活中看到,一些嘴碎的人明明说的是自己的事情,落在某些人耳中却成了攻击和挑衅,而后催发了一场场的悲剧。这便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语言的拳力对话就像是两个人在跳舞,两个人对话语言套路

图片来源网络:“你瞅啥”的恶性循环

人是很自我,很自恋的生物。这是因为每个人认识世界的方式,都只是以自己为蓝图去描摹。我们最擅长的事情就是用自己的眼睛去丈量世界。我们最拿手的把戏,就是在心里面把世界从头到脚评价一遍。然而,我们的认知只是我们的。但是,我们却总是狂妄自大地以为,我们的认知就是其他人的,就是世界的。

而语言不等同于动作,语言是转瞬即逝,且如同挥舞的拳头一般的。每一句话,在其从口中说出之时,便具备了形而上学意义上的存在感。就像是朝着在场的空间挥舞一拳。如果说,在这个空间中有一个被指定了的对象,那么该对象也许便会回击。在一来一回之间,我们身体上的野兽一般的本能便被激活了。一种交流的感受也因而被激发出来。比如“吃了吗?”“吃了。”这样看似简单的对话,如果得到了回应,我们身上的可能存有的紧张感。(很多人在开口的那一霎那,就会对是否得到回应有着一个期待,担心自己说出来的话没有得到回应)

这种期待和失落,都不是作用于我们的身体上的。也就是,即便不回应对方“吃了”。对方也不会因此而受到肉体伤害。但是对方却会感到自己“受伤了”。尤其是心思敏感的人,其内心无异于上演着一幕幕电影。

语言的拳力对话就像是两个人在跳舞,两个人对话语言套路

图片来源网络:常见的寒暄

语言的拳力,一旦出手,就要“打到东西”。就像是我们一旦开口,尤其是发出问句之时,就会想着得到对方的回答。这几乎是一种本能。我们也没有人需要去反思为何会如此。这已经是一种不证自明的先验体验了。对话,不正是你一句我一句地说吗?

语言在不断地交换过程中,慢慢地摩擦着。两个意趣相投的人的谈话,就像是两个人在跳舞一样,节奏,节拍,旋律都在惊人地契合。这是在一个无形之体上的“合拍”。如果我挥出一记长拳,希望对方同样一记长拳回应,而对方也的确是用长拳回应。那么我们会得到一种期待被落到实处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会进一步激发我们的交流欲望,从而更加想要和对方交谈。

但是,如果这种期待被无视,或者当期待被扭曲之后。语言的拳力,即便打在心上,也就是把话说到心坎上,那也是一种攻击。这种攻击,瞄着弱点挥舞而来。每一下,都在震动着一个人的“无形”之体。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人的尊严,地位,身份,自我认同,价值感,价值观,世界观等等。

当然,我们有一个更精确的名词——“个体意义空间”。

3后记:

开了一个大坑,之后慢慢填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