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儿子荒王「灾荒年间吃什么朱元璋的儿子为此编了本书他老爹却不喜欢他」

电视剧《郑和下西洋》中的朱橚

明成祖朱棣几乎人人皆知,他本是藩王,后来发动靖难之役,攻打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成功后就走上了权力的制高点,成了新一任明朝皇帝,堪称传奇。朱橚是朱棣的胞弟,还编纂了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植物学著作——《救荒本草》,这就很少有人知道了。《救荒本草》不仅对当时百姓有很大益处,而且对后世救荒也有指导意义。今天文史君就带领大家来看一看这位爱好奇特的明代藩王。

一、波折起伏的政治生涯

朱橚(音sù)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1361年8月9日出生于南京。洪武三年(1370年),朱橚被封为吴王,洪武十一年改封周王。1381年,明太祖命其就藩开封。1425年,朱橚去世,谥号“定”。

明朝建立之初,政局还没有完全稳定下来。朱橚的政治生涯也是波折起伏,他有过两次流放的经历。第一次是在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他擅自离开封地到凤阳,这惹得朱元璋大怒,下令将其贬往云南。第二次是在建文帝时期。建文帝即位之初,实行削藩政策。而朱橚被指控有谋反的行为,因此被流放云南,后来则被监禁于南京。直到朱棣夺取政权,朱橚才恢复了自由,回到了自己的封地开封。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月,有人指控朱橚谋反,但朱棣念在同胞之情,并未深究。朱橚的政治生涯为何如此艰难?

朱元璋儿子荒王「灾荒年间吃什么朱元璋的儿子为此编了本书他老爹却不喜欢他」

明代藩王的封地分布

首先,朱橚是朱元璋的儿子,是一代藩王。不管他有没有谋反的想法,其身份对皇帝而言本就存在一定威胁,再加上其有因被怀疑谋反而流放的经历,就更容易为统治者所忌惮。

其次,封地地位特殊。朱橚封地位于开封,地处中原腹地,是北宋都城,城市建设比较完善,经济繁荣。明人孔宪易《如梦录·街市纪》记载道:“大街小巷,王府乡绅牌坊,鱼鳞相次,满城街市,不可计数,势若两京。”

开封在明代政治地位也很高。朱元璋建都时,甚至考虑将开封作为都城,后来将其当作陪都,“以应天府为南京,开封为北京”,直到洪武十一年(1378)才取消。一代藩王被封于含义如此特殊地带,不论皇帝是谁,不论他有没有做出格的事情,都会受到严密监查,以防真正叛乱。而朱橚本身也不大安分、时有“异谋”,他的政治生涯当然也就不会顺利了。

二、朱橚为何喜欢编医书?

朱橚本身好读书,并建有“东书草堂”。明初藩王就藩,大都有皇帝赐书,“洪武初年,亲王之国,必以词曲一千七百本赐之”,朱橚也不例外。不仅如此,朱橚还能写书,《元宫词》就出自他手。朱橚也精通戏曲音律,长子朱有燉就是明代著名的戏剧家。朱橚最为人看重的当属他在编写医书方面的成就,那本来是一名文艺青年的他为何会关注医药呢?这还要先从他的流放经历说起。

朱橚第一次被流放到云南时,使他亲眼见到了少数民族地区恶劣的生活环境以及缺医少药的现实。他组织府上良医李恒等编写了《袖珍方》一书,共收录3077方,几乎涉及到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类疾病,相当于一本家庭常用药方大全,非常实用,“家传应效”。

朱元璋儿子荒王「灾荒年间吃什么朱元璋的儿子为此编了本书他老爹却不喜欢他」

影视剧中的云南少数民族

朱橚本来就对医学很感兴趣,在少年时期,他就组织人编写了《保生余录》,全书共两卷,里面也收录了不少实用要方。朱橚作为藩王,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有大片土地,周围有许多医学专家,也都为朱橚编写医书提供了良好条件。

三、《救荒本草》的问世与价值

在封建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粮食产量较低,很多人只能以吃野生植物为生,但是人们不了解植物特性,经常出现吃死人的情况,人们急需一本能有效辨别植物是否可食的指南书。

野生植物除了在日常可以食用外,若遇灾年,更可以救荒。在政府没有进行大范围赈灾前,进行有效的自救,能减少灾荒带来的损害。《救荒本草》恰好就能满足这一需求,它以救荒为宗旨,“荒岁按图而求之,随地皆有无难得者,苟如法采食可以活命,是书也有功于生民大矣”,因此详细记载植物可食用的部位及加工方法,其编排也是按照植物可食部位进行的,如“叶可食”,“根可食”“茎可食”等。

《救荒本草》共两卷,分草部、木部、米谷部、果部、菜部,记述植物414种,其中276种都是以前的医书没有记载的。《救荒本草》出发点是救荒,主要受众是一般百姓,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甚至不认识字。面对这样的读者,就要充分考虑他们的理解能力。因此《救荒本草》不但语言简洁通俗,并附有清晰准确的图片,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便于使用。

朱元璋儿子荒王「灾荒年间吃什么朱元璋的儿子为此编了本书他老爹却不喜欢他」

《救荒本草》

《救荒本草》自问世后就被翻印了好几次,一些学者也纷纷加以效仿。据统计,在《救荒本草》的影响下,明清时期先后出现十部以救荒为主题的著作,有《野菜谱》《茹草编》《野菜博录》等。《救荒本草》不仅有利于救荒,也有利于普及植物学知识,影响深远。17世纪末,《救荒本草》流传到日本,后来又传播至欧美,深受各国学者重视。李约瑟据此评价朱橚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文史君说:

作为明成祖朱棣的胞弟,朱橚虽然没有哥哥那样传奇的政治经历,但他主持编写的《救荒本草》让无数人因之受惠,在医学、植物学史上的价值更是不可磨灭。有人认为,朱橚主持编写《救荒本草》有一定的政治目的,是一种争取民心的行为,可即便朱橚真有这样的政治意图,他也并未真的发动叛乱,反而编出了一部功在千秋的著作,难道就要抹杀他的功劳吗?

参考文献

1、罗桂环:《朱橚和他的》,《自然科学史研究》1985年第2期。

2、周启基:《的通俗性实用性和科学性》,《中国农史》1988年第1期。

3、倪根金:《明代植物与方剂学者朱橚生年考》,《学术研究》2002年第12期。

(作者:浩然文史·河南师大春秋学社)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id:haoranwenshi)

朱元璋儿子荒王「灾荒年间吃什么朱元璋的儿子为此编了本书他老爹却不喜欢他」

朱棣没有听从父亲的话语,选择重用太监的原因是什么?

 朱棣重用太监与他的经历有关。朱元璋很不喜欢朱棣这个儿子,在他的众多儿子中,朱元璋对朱棣没有一点的好感。虽然朱棣的能力很强,但依然不能讨得朱元璋的喜欢,朱元璋最终选择了他的孙子朱允文继承皇位。

朱元璋也是一个非常奇怪的人,他没有选择在他的儿子中挑选继承人,而是隔代亲,选择了他的孙子作为皇位的继承人。朱允文其实是一个心思非常单纯的孩子,他没有继承皇位的心思,但是他不得不去继承这个皇位。朱棣对此虽然很不满意,但碍于朱元璋的面子,他不得不承认这个继承人。

朱棣有很强的军事才能,他在军中的威望很高。朱元璋对他有防备,甚至派人监视他。正是这样无论朱棣做什么,朱元璋对他都是批评大于表扬。这使得朱棣行事更加的小心谨慎,为了防止朱元璋找到朱棣的错误。就是在这样的高压态势下,朱棣在暗中慢慢经营自己的势力。他外表为人不张扬,但是非常有野心。他将自己伪装得非常好,没有人知道他真正的想法,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他塑造成了一个城府极深的人。

因此,在他继位之后,他依然不相信任何人。但是他认为太监比任何人都可靠,因为他们的牵挂少,他们想要的东西,朱棣都可以满足他们。朱棣有把握能让这些太监对自己忠心耿耿,所以他选择不听父亲的话重用太监。

朱元璋为何不喜欢朱棣朱棣最后为什么会选择造反-趣历史网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朱元璋和朱棣,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老爸朱元璋不喜欢朱棣,不喜欢就不喜欢,就安心做一个藩王就好,为明朝镇守边关也是挺好的,他心里压根就不想造反,那么朱棣为什么最后造反,今天小编给大家说说这其中的原因。

  在中国历史上,皇帝是九五之尊,是所有人中权力最大的。这个位置,必然引起很多人的觊觎,最有资格竞争皇权的,往往来自于统治阶级内部,比如皇族系统。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因皇族内部夺权造成的血雨腥风非常多,有的兄弟反目,有的叔侄成仇。皇族内部争夺政权,充其量也就动用一下御林军、皇族禁卫军。外边的天下基本是稳定的,他们只需要在内部斗争。不流血叫政变,流血叫兵变,闹不起来太大的事儿。

  玄武门兵变就是很小范围的争斗,所以,很少有打得全国沸沸扬扬来争夺皇位的。除非是异姓之间争权,要是同姓的,可能很快事儿就过去了。咱们今天要讲的这件事儿,就是我国历史上皇族内部的一次争夺权位的斗争,它造成全国长达十五年左右的兵变。主人公就是大明第三任皇帝,明成祖朱棣。他从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手里边夺得皇位,这堪称一场全国战争。朱元璋为什么不喜欢朱棣呢?历史上有一些传说。

  朱棣的母亲出身比较低贱,远不如大脚马皇后。一开始,她跟了朱元璋很多年,后来她被跟朱元璋争夺天下的人给掳走了,回来之后便生下朱棣。史书上相传,朱元璋怀疑这孩子不是他的,所以他心里很别扭。即使如此,按照正常逻辑来讲,朱棣是没有理由要造反的。因为朱棣在那儿经营得不错,他听从军师杨广孝的建议,按照刘伯温做好的图纸,把北京城修成了三头八臂哪吒城。

  咱们现在看北京城,里九外七皇城四,里边九门,外边七门,皇城四门。一点儿元大都原来的痕迹都没有,现在北京的基本建筑四九城,就是从明成祖朱棣开始的。再怎么着,他也是皇子,权力地位他都有。而且,为了能够在北边替明朝守好天下,他手里还有十几万重兵,兵权在握,随时防备蒙古入侵。那个时候造反的成本是很大的,包括他爸爸朱元璋,当年在安徽凤阳是要饭出身,父母双亡,自已啥负担都没有,光杆一个。

  要银子没银子,要势力没势力,那是天生造反的苗子。你看好造反的人有一样儿,啥也没有。为啥?他啥也没有,造反也彻底,尽情折腾一通,心存侥幸,万一折腾好了呢?但凡有点儿本儿,就得掂量掂量,这要一造反,我这点儿玩意儿没了咋办?所以说,要钱没有,要命一条,这样的人你最好离他远点儿最危险,朱元璋的四儿子朱棣,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他都没有造反的成本。

  那么他为什么最后造反了呢?这里头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咱们细致总结下,他造反是给逼的。就是让他侄子,就是当时明朝第二任皇帝建文帝朱允纹给逼的。这在历史上有明确的记载,朱元璋封给儿孙的王,过去都叫藩王。藩王手里头呢,都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和地盘。朱允炆登基以后,他就琢磨,这天下都得听我的,我是皇帝,可是我上面这些叔叔,各管一块地。这要哪个有异心了他又有地又有兵,他要造反怎么办?所以,他当时想到一个加强中央集权的手段削藩。

  建文帝朱允炆要削藩,时机成不成熟呢?他得间自己的大臣,这大臣里边有两位,一位叫黄子澄,一位叫齐泰,都是有能耐的人。这两位也支持削藩,但是他俩的观点不一样。黄子澄认为,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诸位藩王里边,谁能耐最大,谁实力最强呢?就是燕王朱棣有本事,而且坐拥十几万兵马,剩下的那些藩王,只有宁王朱权有点儿兵力。

  所以,要先拿朱棣开刀。只要把他扳倒了,就天下太平了,谁都得听皇帝的。但是齐泰不这么认为,他说你要先扳他,一旦扳不倒,那些藩王趁着打仗的乱乎劲儿也反了咋办?人多,破鼓乱扔槌,一起上,这事儿就难办了。朱允炆问应该怎么办?齐泰说,先减除余,然后一点点儿集中,最后收拾朱棣。朱允炆后来想了半天,采纳了齐泰的办法,先削其他藩王,然后再对付朱棣。

  但是这招有个最大的失策,本来朱棣那边没想造反,一看皇帝要动手削藩了,坏了,早晚轮到我头上。因为大明天子有屠杀功臣的传统。所以这个时候他就有了反心,有了反心就得准备呀。既然建文帝先收拾那些藩王,从周王开始,直到代王、齐王、岷王、湘王,我正好有充分的准备时间了从这个角度来看,朱棣造反,一个最直接的原因,你削藩,想动我,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我要再在这儿老老实实地伸着脖子,这刀早晚得砍过来,别说荣华富贵没了,我身家性命可能都不保了。

  第二个原因,朱棣能耐大,不甘心自己的命运受别人摆布,他要把命运牢有一次,元朝被打退到长城以外,建立一个新的政权叫北元。北元有一位牢抓在自己手里。行军打仗领兵的头,叫乃儿不花,这是蒙古名字。他官居太尉,太尉其实就是军队总司令。太尉乃几不花,在漠北一带集结,朱元璋就让朱棣当元帅,带兵北出长城,歼灭乃儿不花这个隐患。

  在这场战役中,朱棣没有着急出兵,而是派探子打探了几个月。因为蒙古是游牧民族,哪儿水草丰美就到哪儿去,没有固定的地方。所以必须得根据蒙古草原的变化来推测:在这个势力范围之内乃儿不花到哪儿去了。朱续打发属下,用了三个月时间摸清了这件事儿,然后秘密行军,准啬打一个偷袭。这一路上,饥餐渴饮,小心夜宿,小心翼翼地接近乃儿不花。

  眼看离蒙古大营不远了,突然天降大雪,部队人心沮丧,因为在雪中行军,难度太大了也不容易蹑足潜踪。这些士兵一片哀叹,这可怎么办,这大雪天再遭这个罪。大家建议暂时停下来,等雪停了再进军。朱棣说,绝对不行,下大雪正是大好时机。为啥?一下大雪,天一冷,蒙古大营也松懈,感觉没人会赶这个天来攻击他们,也不用派探子四处打探去了,就在大营里边吃烤全羊、喝酒。这时他们会在战略上麻痹,所以正是我们行动的好时候。他们绝想不到,咱们三更半夜顶着大雪天就杀上来了。所以朱槺说,给我连夜赶路,越是天不好,咱越往前赶。

  所以说朱棣是深得兵法精髓,雪夜行军,如同神兵天将,这就来到了乃儿不花大营外。蒙古兵都傻了,啥准备都没有呀。突然间大明军队就来了,蒙古营就乱套了。照理说,这个时候是进攻最好的时机,我趁你立足未稳,你啥都没准备,我打不死你!非常奇怪的是,朱棣说停,埋锅造饭,安营扎寨,不打了!

  朱棣是一个有野心有抱负的青年,就算没有建文帝削藩,朱棣也是会造反的,这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不过建文帝削藩他最大的问题,就是朱元璋屠杀大批功臣和武将,建文帝没有可以使用武将的地方,朱棣在军事上经过锻炼,他深得兵法的精髓,这几点对比,建文帝削藩是失败的,如果建文帝等待几年就有可能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