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异的八芒星(中国出土八芒星)

-28 21:06

目前已知的人类最早文明是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而八角星纹是古代苏美尔文明非常重要的一个符号。

在我国,八芒星纹集中发现于长江中下游与黄河下游的中国东部地区, 在红山和良渚文化也有发现。可以说,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八角星纹广泛出现在陶器、玉器及青铜器上。

良渚文化陶刻纹中的八角星符

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了许多新石器时代玉器,其中有两件玉器上刻有八角星纹。一件为片状玉版,玉片正中刻一大圆圈,圆圈中再刻一小圆圈,中心刻着八角星纹。(此件器物被称为“玉八卦”。另一件为一件鹰形饰件,鹰胸位置刻有一个圆圈,圆圈内再刻一个八角星。

安徽含山凌家滩出土玉八卦

三星堆的八角星纹饰出现在一件圆形的铜器的表面,此器物上有八个人面型纹饰相连,人面的眼睛呈旋目纹,由内而外旋转分别呈现出反时针和顺时针旋转构成的旋转纹,旋目纹的中间有一明显的三角形标识。

三星堆八角星符

八个人面纹所形成的空白处正好是一八角星图案.这种八角星纹是每两角平行指向一方,因而八角实际标示的只是东南西北四方.这种纹饰与山东大汶口遗址出土的彩陶豆上的八角星如出一辙。

目前,人们对八角星的普遍看法是古人对太阳崇拜的标识,也有人认为这种纹饰和原始的纺轮有关。如果从易经的角度来看,这种八角星纹饰是后天八卦-洛书九宫图有紧密的联系。

图片来源于百度百科河图洛书词条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洛书?洛书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顾命》篇:“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洛书在东序.”关于洛书的来源,主要由三种说法:

其一,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种‘图’、‘书’画成八卦,就是后来《周易》的来源。

其二,黄帝、仓颉说。《史记音义》云:“黄帝东巡河过洛,修坛沉璧,受龙图于河,龟书于洛。”《水经注·洛水条》引《地记》说:“洛水东入于中提山间,东流汇于伊是也。昔黄帝之时,天大雾三日,帝游洛水之上,见大鱼,煞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鱼流始得图书。”

其三,大禹说。《辞海》在解释“河图洛书”一词时又说:“一说禹治洪水时,上帝赐给他以《洪范九畴》(《尚书·洪范》)。汉代的刘歆认为《洪范》即洛书。”

通过以上关于洛书的传说,我们不难看出:

后世的易学家们认为洛书实际上是一副数字九宫图,数字结构与龟形对应为: 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皆阳数,四隅黑点皆阴数。一至九数分别又对应方位八经卦宫与八个方位,八个节气,并与五行相配。

一为坎宫 北方 冬至 五行为水

二为坤宫 西南 立秋 五行为土

三为震宫 正东 春分 五行为木

四为巽宫 东南 立夏 五行为木

五为中宫 正中 季夏 五行为土

六为乾宫 西北 立冬 五行为金

七为兑宫 正西 秋分 五行为金

八为艮宫 东北 立春 五行为土

九为离宫 正南 夏至 五行为火

从洛书九宫图当中不难看出,节气当中的“二分”、“二至”即对应四正方位,(春分正东 秋分正西 夏至正南 冬至正北)而“二启”(立春 立夏)、“二闭”(立秋 立冬)对应四隅

(立春东北 立夏东南 立秋西南 立冬西北) 。

首先我们用十字坐标系分别来表示“四正”,用X坐标来表示四隅”,然后把十字型和X型相合,得到的便是一个“米”字型,用线描绘出十字与X重叠的部分,一个八角星图案便出现了。可以说,这种八角星纹实际上是一个高度抽象艺术化的九宫图,它是古人对宇宙自然充分认识后所创造的文化符号。

九宫图(来源于百度百科九宫图词条)

可以说,洛书的九宫数字 无论是横向、纵向或是斜向叠加之和 都为数字十五。洛书的数理十五实际上代表节气中的“气”,(五天为一候,三候为一气),那么三星堆铜圆盘表面人面纹的额头三角形一共有八个,三角形由三条线构成,三条线由下至上平行排列即八经卦象,八个三角形即八索,(上古时期八卦的表现形式),三八二十四条线即对应一年的二十四节气。人面的旋目纹分为 顺逆时针旋转成象,象征天地阴阳(逆为阳、顺为阴、阳化气、阴成形)。

可以说,整个铜圆盘纹饰的意象表达集天文、地理、数字、美学为一体,是古蜀人智慧与精神的象征,也是古蜀文明高度发达的实证。

伏羲创造“八卦”体系,类似“四芒星、八芒星、多芒星”符号的体系。七千年前没有文字,伏羲以“阴阳爻”和“阴阳圆圈数”为符号,模拟太阳与昼夜阴阳二氣“八像”静、动一天的自然程序,创造了“三种太极图、河图、洛书、静态三爻先天八卦、动态六爻六十四卦、后天八卦”,以“卦、象、气、数、图”符号,组成了一个“八卦”体系。其实!“八卦”体系就是一个模拟昼夜“八像”多种“芒星”的符号体系。是贯穿史前人类产生智慧创造历史文明脉络的一条主线!那么,中、西方古人创造的“六芒星、八芒星、多芒星”,都与伏羲创造“八卦”体系的大智慧同源同理而一脉相承!

诡异的八芒星(中国出土八芒星)

八芒星按照施莱夫利法则(Schläfli symbol)被称为“8/3星型多边形”,在清真寺纷繁复杂的花纹装饰中也是很常见的一种形式。据说这种星,实际上代表了太阳,是太阳纹的一种,在各国的新石器时代的出土器物中都出现过。比如说安徽含山县凌家滩出土的玉鹰,在其肚腹部位就是一颗八芒星,距今5300多年前。

八角星让人想起罗盘、六分仪、舵,像是朝向八方的宝剑。八角星的八个角代表八个方向,意为绝对的混沌或混沌能量的八种形态(天地风雷水火山泽)。

-28 21:06

目前已知的人类最早文明是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而八角星纹是古代苏美尔文明非常重要的一个符号。

在我国,八芒星纹集中发现于长江中下游与黄河下游的中国东部地区, 在红山和良渚文化也有发现。可以说,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八角星纹广泛出现在陶器、玉器及青铜器上。

良渚文化陶刻纹中的八角星符

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了许多新石器时代玉器,其中有两件玉器上刻有八角星纹。一件为片状玉版,玉片正中刻一大圆圈,圆圈中再刻一小圆圈,中心刻着八角星纹。(此件器物被称为“玉八卦”。另一件为一件鹰形饰件,鹰胸位置刻有一个圆圈,圆圈内再刻一个八角星。

安徽含山凌家滩出土玉八卦

三星堆的八角星纹饰出现在一件圆形的铜器的表面,此器物上有八个人面型纹饰相连,人面的眼睛呈旋目纹,由内而外旋转分别呈现出反时针和顺时针旋转构成的旋转纹,旋目纹的中间有一明显的三角形标识。

三星堆八角星符

八个人面纹所形成的空白处正好是一八角星图案.这种八角星纹是每两角平行指向一方,因而八角实际标示的只是东南西北四方.这种纹饰与山东大汶口遗址出土的彩陶豆上的八角星如出一辙。

目前,人们对八角星的普遍看法是古人对太阳崇拜的标识,也有人认为这种纹饰和原始的纺轮有关。如果从易经的角度来看,这种八角星纹饰是后天八卦-洛书九宫图有紧密的联系。

图片来源于百度百科河图洛书词条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洛书?洛书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顾命》篇:“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洛书在东序.”关于洛书的来源,主要由三种说法:

其一,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种‘图’、‘书’画成八卦,就是后来《周易》的来源。

其二,黄帝、仓颉说。《史记音义》云:“黄帝东巡河过洛,修坛沉璧,受龙图于河,龟书于洛。”《水经注·洛水条》引《地记》说:“洛水东入于中提山间,东流汇于伊是也。昔黄帝之时,天大雾三日,帝游洛水之上,见大鱼,煞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鱼流始得图书。”

其三,大禹说。《辞海》在解释“河图洛书”一词时又说:“一说禹治洪水时,上帝赐给他以《洪范九畴》(《尚书·洪范》)。汉代的刘歆认为《洪范》即洛书。”

通过以上关于洛书的传说,我们不难看出:

后世的易学家们认为洛书实际上是一副数字九宫图,数字结构与龟形对应为: 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皆阳数,四隅黑点皆阴数。一至九数分别又对应方位八经卦宫与八个方位,八个节气,并与五行相配。

一为坎宫 北方 冬至 五行为水

二为坤宫 西南 立秋 五行为土

三为震宫 正东 春分 五行为木

四为巽宫 东南 立夏 五行为木

五为中宫 正中 季夏 五行为土

六为乾宫 西北 立冬 五行为金

七为兑宫 正西 秋分 五行为金

八为艮宫 东北 立春 五行为土

九为离宫 正南 夏至 五行为火

从洛书九宫图当中不难看出,节气当中的“二分”、“二至”即对应四正方位,(春分正东 秋分正西 夏至正南 冬至正北)而“二启”(立春 立夏)、“二闭”(立秋 立冬)对应四隅

(立春东北 立夏东南 立秋西南 立冬西北) 。

首先我们用十字坐标系分别来表示“四正”,用X坐标来表示四隅”,然后把十字型和X型相合,得到的便是一个“米”字型,用线描绘出十字与X重叠的部分,一个八角星图案便出现了。可以说,这种八角星纹实际上是一个高度抽象艺术化的九宫图,它是古人对宇宙自然充分认识后所创造的文化符号。

九宫图(来源于百度百科九宫图词条)

可以说,洛书的九宫数字 无论是横向、纵向或是斜向叠加之和 都为数字十五。洛书的数理十五实际上代表节气中的“气”,(五天为一候,三候为一气),那么三星堆铜圆盘表面人面纹的额头三角形一共有八个,三角形由三条线构成,三条线由下至上平行排列即八经卦象,八个三角形即八索,(上古时期八卦的表现形式),三八二十四条线即对应一年的二十四节气。人面的旋目纹分为 顺逆时针旋转成象,象征天地阴阳(逆为阳、顺为阴、阳化气、阴成形)。

可以说,整个铜圆盘纹饰的意象表达集天文、地理、数字、美学为一体,是古蜀人智慧与精神的象征,也是古蜀文明高度发达的实证。

伏羲创造“八卦”体系,类似“四芒星、八芒星、多芒星”符号的体系。七千年前没有文字,伏羲以“阴阳爻”和“阴阳圆圈数”为符号,模拟太阳与昼夜阴阳二氣“八像”静、动一天的自然程序,创造了“三种太极图、河图、洛书、静态三爻先天八卦、动态六爻六十四卦、后天八卦”,以“卦、象、气、数、图”符号,组成了一个“八卦”体系。其实!“八卦”体系就是一个模拟昼夜“八像”多种“芒星”的符号体系。是贯穿史前人类产生智慧创造历史文明脉络的一条主线!那么,中、西方古人创造的“六芒星、八芒星、多芒星”,都与伏羲创造“八卦”体系的大智慧同源同理而一脉相承!

诡异的八芒星(中国出土八芒星)

八芒星按照施莱夫利法则(Schläfli symbol)被称为“8/3星型多边形”,在清真寺纷繁复杂的花纹装饰中也是很常见的一种形式。据说这种星,实际上代表了太阳,是太阳纹的一种,在各国的新石器时代的出土器物中都出现过。比如说安徽含山县凌家滩出土的玉鹰,在其肚腹部位就是一颗八芒星,距今5300多年前。

八角星让人想起罗盘、六分仪、舵,像是朝向八方的宝剑。八角星的八个角代表八个方向,意为绝对的混沌或混沌能量的八种形态(天地风雷水火山泽)。

-28 21:06

目前已知的人类最早文明是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而八角星纹是古代苏美尔文明非常重要的一个符号。

在我国,八芒星纹集中发现于长江中下游与黄河下游的中国东部地区, 在红山和良渚文化也有发现。可以说,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八角星纹广泛出现在陶器、玉器及青铜器上。

良渚文化陶刻纹中的八角星符

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了许多新石器时代玉器,其中有两件玉器上刻有八角星纹。一件为片状玉版,玉片正中刻一大圆圈,圆圈中再刻一小圆圈,中心刻着八角星纹。(此件器物被称为“玉八卦”。另一件为一件鹰形饰件,鹰胸位置刻有一个圆圈,圆圈内再刻一个八角星。

安徽含山凌家滩出土玉八卦

三星堆的八角星纹饰出现在一件圆形的铜器的表面,此器物上有八个人面型纹饰相连,人面的眼睛呈旋目纹,由内而外旋转分别呈现出反时针和顺时针旋转构成的旋转纹,旋目纹的中间有一明显的三角形标识。

三星堆八角星符

八个人面纹所形成的空白处正好是一八角星图案.这种八角星纹是每两角平行指向一方,因而八角实际标示的只是东南西北四方.这种纹饰与山东大汶口遗址出土的彩陶豆上的八角星如出一辙。

目前,人们对八角星的普遍看法是古人对太阳崇拜的标识,也有人认为这种纹饰和原始的纺轮有关。如果从易经的角度来看,这种八角星纹饰是后天八卦-洛书九宫图有紧密的联系。

图片来源于百度百科河图洛书词条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洛书?洛书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顾命》篇:“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洛书在东序.”关于洛书的来源,主要由三种说法:

其一,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种‘图’、‘书’画成八卦,就是后来《周易》的来源。

其二,黄帝、仓颉说。《史记音义》云:“黄帝东巡河过洛,修坛沉璧,受龙图于河,龟书于洛。”《水经注·洛水条》引《地记》说:“洛水东入于中提山间,东流汇于伊是也。昔黄帝之时,天大雾三日,帝游洛水之上,见大鱼,煞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鱼流始得图书。”

其三,大禹说。《辞海》在解释“河图洛书”一词时又说:“一说禹治洪水时,上帝赐给他以《洪范九畴》(《尚书·洪范》)。汉代的刘歆认为《洪范》即洛书。”

通过以上关于洛书的传说,我们不难看出:

后世的易学家们认为洛书实际上是一副数字九宫图,数字结构与龟形对应为: 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皆阳数,四隅黑点皆阴数。一至九数分别又对应方位八经卦宫与八个方位,八个节气,并与五行相配。

一为坎宫 北方 冬至 五行为水

二为坤宫 西南 立秋 五行为土

三为震宫 正东 春分 五行为木

四为巽宫 东南 立夏 五行为木

五为中宫 正中 季夏 五行为土

六为乾宫 西北 立冬 五行为金

七为兑宫 正西 秋分 五行为金

八为艮宫 东北 立春 五行为土

九为离宫 正南 夏至 五行为火

从洛书九宫图当中不难看出,节气当中的“二分”、“二至”即对应四正方位,(春分正东 秋分正西 夏至正南 冬至正北)而“二启”(立春 立夏)、“二闭”(立秋 立冬)对应四隅

(立春东北 立夏东南 立秋西南 立冬西北) 。

首先我们用十字坐标系分别来表示“四正”,用X坐标来表示四隅”,然后把十字型和X型相合,得到的便是一个“米”字型,用线描绘出十字与X重叠的部分,一个八角星图案便出现了。可以说,这种八角星纹实际上是一个高度抽象艺术化的九宫图,它是古人对宇宙自然充分认识后所创造的文化符号。

九宫图(来源于百度百科九宫图词条)

可以说,洛书的九宫数字 无论是横向、纵向或是斜向叠加之和 都为数字十五。洛书的数理十五实际上代表节气中的“气”,(五天为一候,三候为一气),那么三星堆铜圆盘表面人面纹的额头三角形一共有八个,三角形由三条线构成,三条线由下至上平行排列即八经卦象,八个三角形即八索,(上古时期八卦的表现形式),三八二十四条线即对应一年的二十四节气。人面的旋目纹分为 顺逆时针旋转成象,象征天地阴阳(逆为阳、顺为阴、阳化气、阴成形)。

可以说,整个铜圆盘纹饰的意象表达集天文、地理、数字、美学为一体,是古蜀人智慧与精神的象征,也是古蜀文明高度发达的实证。

上面有人说是周易分裂,我觉得必须说一下,不是分裂,是侧重点不同导致的结果。儒家注重仁,墨家注重义和信,法家注重理,纵横家注重智。阴阳家去研究八卦五行去了。而这些都是周易中的。这里特别提一下道家,道家玩的是归藏,阴柔为本阳刚为辅,周易是尚阳刚的。

易经是中华文化源头,所谓太卜掌三易,是连山,归藏和周易。连山早亡,但是老子的时候应该是有的,老子应该是看过归藏的,所以老子的思想里很明显是有归藏的影子

-28 21:06

目前已知的人类最早文明是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而八角星纹是古代苏美尔文明非常重要的一个符号。

在我国,八芒星纹集中发现于长江中下游与黄河下游的中国东部地区, 在红山和良渚文化也有发现。可以说,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八角星纹广泛出现在陶器、玉器及青铜器上。

良渚文化陶刻纹中的八角星符

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了许多新石器时代玉器,其中有两件玉器上刻有八角星纹。一件为片状玉版,玉片正中刻一大圆圈,圆圈中再刻一小圆圈,中心刻着八角星纹。(此件器物被称为“玉八卦”。另一件为一件鹰形饰件,鹰胸位置刻有一个圆圈,圆圈内再刻一个八角星。

安徽含山凌家滩出土玉八卦

三星堆的八角星纹饰出现在一件圆形的铜器的表面,此器物上有八个人面型纹饰相连,人面的眼睛呈旋目纹,由内而外旋转分别呈现出反时针和顺时针旋转构成的旋转纹,旋目纹的中间有一明显的三角形标识。

三星堆八角星符

八个人面纹所形成的空白处正好是一八角星图案.这种八角星纹是每两角平行指向一方,因而八角实际标示的只是东南西北四方.这种纹饰与山东大汶口遗址出土的彩陶豆上的八角星如出一辙。

目前,人们对八角星的普遍看法是古人对太阳崇拜的标识,也有人认为这种纹饰和原始的纺轮有关。如果从易经的角度来看,这种八角星纹饰是后天八卦-洛书九宫图有紧密的联系。

图片来源于百度百科河图洛书词条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洛书?洛书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顾命》篇:“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洛书在东序.”关于洛书的来源,主要由三种说法:

其一,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种‘图’、‘书’画成八卦,就是后来《周易》的来源。

其二,黄帝、仓颉说。《史记音义》云:“黄帝东巡河过洛,修坛沉璧,受龙图于河,龟书于洛。”《水经注·洛水条》引《地记》说:“洛水东入于中提山间,东流汇于伊是也。昔黄帝之时,天大雾三日,帝游洛水之上,见大鱼,煞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鱼流始得图书。”

其三,大禹说。《辞海》在解释“河图洛书”一词时又说:“一说禹治洪水时,上帝赐给他以《洪范九畴》(《尚书·洪范》)。汉代的刘歆认为《洪范》即洛书。”

通过以上关于洛书的传说,我们不难看出:

后世的易学家们认为洛书实际上是一副数字九宫图,数字结构与龟形对应为: 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皆阳数,四隅黑点皆阴数。一至九数分别又对应方位八经卦宫与八个方位,八个节气,并与五行相配。

一为坎宫 北方 冬至 五行为水

二为坤宫 西南 立秋 五行为土

三为震宫 正东 春分 五行为木

四为巽宫 东南 立夏 五行为木

五为中宫 正中 季夏 五行为土

六为乾宫 西北 立冬 五行为金

七为兑宫 正西 秋分 五行为金

八为艮宫 东北 立春 五行为土

九为离宫 正南 夏至 五行为火

从洛书九宫图当中不难看出,节气当中的“二分”、“二至”即对应四正方位,(春分正东 秋分正西 夏至正南 冬至正北)而“二启”(立春 立夏)、“二闭”(立秋 立冬)对应四隅

(立春东北 立夏东南 立秋西南 立冬西北) 。

首先我们用十字坐标系分别来表示“四正”,用X坐标来表示四隅”,然后把十字型和X型相合,得到的便是一个“米”字型,用线描绘出十字与X重叠的部分,一个八角星图案便出现了。可以说,这种八角星纹实际上是一个高度抽象艺术化的九宫图,它是古人对宇宙自然充分认识后所创造的文化符号。

九宫图(来源于百度百科九宫图词条)

可以说,洛书的九宫数字 无论是横向、纵向或是斜向叠加之和 都为数字十五。洛书的数理十五实际上代表节气中的“气”,(五天为一候,三候为一气),那么三星堆铜圆盘表面人面纹的额头三角形一共有八个,三角形由三条线构成,三条线由下至上平行排列即八经卦象,八个三角形即八索,(上古时期八卦的表现形式),三八二十四条线即对应一年的二十四节气。人面的旋目纹分为 顺逆时针旋转成象,象征天地阴阳(逆为阳、顺为阴、阳化气、阴成形)。

可以说,整个铜圆盘纹饰的意象表达集天文、地理、数字、美学为一体,是古蜀人智慧与精神的象征,也是古蜀文明高度发达的实证。

伏羲创造“八卦”体系,类似“四芒星、八芒星、多芒星”符号的体系。七千年前没有文字,伏羲以“阴阳爻”和“阴阳圆圈数”为符号,模拟太阳与昼夜阴阳二氣“八像”静、动一天的自然程序,创造了“三种太极图、河图、洛书、静态三爻先天八卦、动态六爻六十四卦、后天八卦”,以“卦、象、气、数、图”符号,组成了一个“八卦”体系。其实!“八卦”体系就是一个模拟昼夜“八像”多种“芒星”的符号体系。是贯穿史前人类产生智慧创造历史文明脉络的一条主线!那么,中、西方古人创造的“六芒星、八芒星、多芒星”,都与伏羲创造“八卦”体系的大智慧同源同理而一脉相承!

诡异的八芒星(中国出土八芒星)

八芒星按照施莱夫利法则(Schläfli symbol)被称为“8/3星型多边形”,在清真寺纷繁复杂的花纹装饰中也是很常见的一种形式。据说这种星,实际上代表了太阳,是太阳纹的一种,在各国的新石器时代的出土器物中都出现过。比如说安徽含山县凌家滩出土的玉鹰,在其肚腹部位就是一颗八芒星,距今5300多年前。

八角星让人想起罗盘、六分仪、舵,像是朝向八方的宝剑。八角星的八个角代表八个方向,意为绝对的混沌或混沌能量的八种形态(天地风雷水火山泽)。

-28 21:06

目前已知的人类最早文明是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而八角星纹是古代苏美尔文明非常重要的一个符号。

在我国,八芒星纹集中发现于长江中下游与黄河下游的中国东部地区, 在红山和良渚文化也有发现。可以说,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八角星纹广泛出现在陶器、玉器及青铜器上。

良渚文化陶刻纹中的八角星符

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了许多新石器时代玉器,其中有两件玉器上刻有八角星纹。一件为片状玉版,玉片正中刻一大圆圈,圆圈中再刻一小圆圈,中心刻着八角星纹。(此件器物被称为“玉八卦”。另一件为一件鹰形饰件,鹰胸位置刻有一个圆圈,圆圈内再刻一个八角星。

安徽含山凌家滩出土玉八卦

三星堆的八角星纹饰出现在一件圆形的铜器的表面,此器物上有八个人面型纹饰相连,人面的眼睛呈旋目纹,由内而外旋转分别呈现出反时针和顺时针旋转构成的旋转纹,旋目纹的中间有一明显的三角形标识。

三星堆八角星符

八个人面纹所形成的空白处正好是一八角星图案.这种八角星纹是每两角平行指向一方,因而八角实际标示的只是东南西北四方.这种纹饰与山东大汶口遗址出土的彩陶豆上的八角星如出一辙。

目前,人们对八角星的普遍看法是古人对太阳崇拜的标识,也有人认为这种纹饰和原始的纺轮有关。如果从易经的角度来看,这种八角星纹饰是后天八卦-洛书九宫图有紧密的联系。

图片来源于百度百科河图洛书词条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洛书?洛书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顾命》篇:“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洛书在东序.”关于洛书的来源,主要由三种说法:

其一,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种‘图’、‘书’画成八卦,就是后来《周易》的来源。

其二,黄帝、仓颉说。《史记音义》云:“黄帝东巡河过洛,修坛沉璧,受龙图于河,龟书于洛。”《水经注·洛水条》引《地记》说:“洛水东入于中提山间,东流汇于伊是也。昔黄帝之时,天大雾三日,帝游洛水之上,见大鱼,煞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鱼流始得图书。”

其三,大禹说。《辞海》在解释“河图洛书”一词时又说:“一说禹治洪水时,上帝赐给他以《洪范九畴》(《尚书·洪范》)。汉代的刘歆认为《洪范》即洛书。”

通过以上关于洛书的传说,我们不难看出:

后世的易学家们认为洛书实际上是一副数字九宫图,数字结构与龟形对应为: 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皆阳数,四隅黑点皆阴数。一至九数分别又对应方位八经卦宫与八个方位,八个节气,并与五行相配。

一为坎宫 北方 冬至 五行为水

二为坤宫 西南 立秋 五行为土

三为震宫 正东 春分 五行为木

四为巽宫 东南 立夏 五行为木

五为中宫 正中 季夏 五行为土

六为乾宫 西北 立冬 五行为金

七为兑宫 正西 秋分 五行为金

八为艮宫 东北 立春 五行为土

九为离宫 正南 夏至 五行为火

从洛书九宫图当中不难看出,节气当中的“二分”、“二至”即对应四正方位,(春分正东 秋分正西 夏至正南 冬至正北)而“二启”(立春 立夏)、“二闭”(立秋 立冬)对应四隅

(立春东北 立夏东南 立秋西南 立冬西北) 。

首先我们用十字坐标系分别来表示“四正”,用X坐标来表示四隅”,然后把十字型和X型相合,得到的便是一个“米”字型,用线描绘出十字与X重叠的部分,一个八角星图案便出现了。可以说,这种八角星纹实际上是一个高度抽象艺术化的九宫图,它是古人对宇宙自然充分认识后所创造的文化符号。

九宫图(来源于百度百科九宫图词条)

可以说,洛书的九宫数字 无论是横向、纵向或是斜向叠加之和 都为数字十五。洛书的数理十五实际上代表节气中的“气”,(五天为一候,三候为一气),那么三星堆铜圆盘表面人面纹的额头三角形一共有八个,三角形由三条线构成,三条线由下至上平行排列即八经卦象,八个三角形即八索,(上古时期八卦的表现形式),三八二十四条线即对应一年的二十四节气。人面的旋目纹分为 顺逆时针旋转成象,象征天地阴阳(逆为阳、顺为阴、阳化气、阴成形)。

可以说,整个铜圆盘纹饰的意象表达集天文、地理、数字、美学为一体,是古蜀人智慧与精神的象征,也是古蜀文明高度发达的实证。

上面有人说是周易分裂,我觉得必须说一下,不是分裂,是侧重点不同导致的结果。儒家注重仁,墨家注重义和信,法家注重理,纵横家注重智。阴阳家去研究八卦五行去了。而这些都是周易中的。这里特别提一下道家,道家玩的是归藏,阴柔为本阳刚为辅,周易是尚阳刚的。

易经是中华文化源头,所谓太卜掌三易,是连山,归藏和周易。连山早亡,但是老子的时候应该是有的,老子应该是看过归藏的,所以老子的思想里很明显是有归藏的影子

-28 21:06

目前已知的人类最早文明是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而八角星纹是古代苏美尔文明非常重要的一个符号。

在我国,八芒星纹集中发现于长江中下游与黄河下游的中国东部地区, 在红山和良渚文化也有发现。可以说,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八角星纹广泛出现在陶器、玉器及青铜器上。

良渚文化陶刻纹中的八角星符

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了许多新石器时代玉器,其中有两件玉器上刻有八角星纹。一件为片状玉版,玉片正中刻一大圆圈,圆圈中再刻一小圆圈,中心刻着八角星纹。(此件器物被称为“玉八卦”。另一件为一件鹰形饰件,鹰胸位置刻有一个圆圈,圆圈内再刻一个八角星。

安徽含山凌家滩出土玉八卦

三星堆的八角星纹饰出现在一件圆形的铜器的表面,此器物上有八个人面型纹饰相连,人面的眼睛呈旋目纹,由内而外旋转分别呈现出反时针和顺时针旋转构成的旋转纹,旋目纹的中间有一明显的三角形标识。

三星堆八角星符

八个人面纹所形成的空白处正好是一八角星图案.这种八角星纹是每两角平行指向一方,因而八角实际标示的只是东南西北四方.这种纹饰与山东大汶口遗址出土的彩陶豆上的八角星如出一辙。

目前,人们对八角星的普遍看法是古人对太阳崇拜的标识,也有人认为这种纹饰和原始的纺轮有关。如果从易经的角度来看,这种八角星纹饰是后天八卦-洛书九宫图有紧密的联系。

图片来源于百度百科河图洛书词条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洛书?洛书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顾命》篇:“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洛书在东序.”关于洛书的来源,主要由三种说法:

其一,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种‘图’、‘书’画成八卦,就是后来《周易》的来源。

其二,黄帝、仓颉说。《史记音义》云:“黄帝东巡河过洛,修坛沉璧,受龙图于河,龟书于洛。”《水经注·洛水条》引《地记》说:“洛水东入于中提山间,东流汇于伊是也。昔黄帝之时,天大雾三日,帝游洛水之上,见大鱼,煞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鱼流始得图书。”

其三,大禹说。《辞海》在解释“河图洛书”一词时又说:“一说禹治洪水时,上帝赐给他以《洪范九畴》(《尚书·洪范》)。汉代的刘歆认为《洪范》即洛书。”

通过以上关于洛书的传说,我们不难看出:

后世的易学家们认为洛书实际上是一副数字九宫图,数字结构与龟形对应为: 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皆阳数,四隅黑点皆阴数。一至九数分别又对应方位八经卦宫与八个方位,八个节气,并与五行相配。

一为坎宫 北方 冬至 五行为水

二为坤宫 西南 立秋 五行为土

三为震宫 正东 春分 五行为木

四为巽宫 东南 立夏 五行为木

五为中宫 正中 季夏 五行为土

六为乾宫 西北 立冬 五行为金

七为兑宫 正西 秋分 五行为金

八为艮宫 东北 立春 五行为土

九为离宫 正南 夏至 五行为火

从洛书九宫图当中不难看出,节气当中的“二分”、“二至”即对应四正方位,(春分正东 秋分正西 夏至正南 冬至正北)而“二启”(立春 立夏)、“二闭”(立秋 立冬)对应四隅

(立春东北 立夏东南 立秋西南 立冬西北) 。

首先我们用十字坐标系分别来表示“四正”,用X坐标来表示四隅”,然后把十字型和X型相合,得到的便是一个“米”字型,用线描绘出十字与X重叠的部分,一个八角星图案便出现了。可以说,这种八角星纹实际上是一个高度抽象艺术化的九宫图,它是古人对宇宙自然充分认识后所创造的文化符号。

九宫图(来源于百度百科九宫图词条)

可以说,洛书的九宫数字 无论是横向、纵向或是斜向叠加之和 都为数字十五。洛书的数理十五实际上代表节气中的“气”,(五天为一候,三候为一气),那么三星堆铜圆盘表面人面纹的额头三角形一共有八个,三角形由三条线构成,三条线由下至上平行排列即八经卦象,八个三角形即八索,(上古时期八卦的表现形式),三八二十四条线即对应一年的二十四节气。人面的旋目纹分为 顺逆时针旋转成象,象征天地阴阳(逆为阳、顺为阴、阳化气、阴成形)。

可以说,整个铜圆盘纹饰的意象表达集天文、地理、数字、美学为一体,是古蜀人智慧与精神的象征,也是古蜀文明高度发达的实证。

认知不全不正!才会产生诸多观点使人迷惑……

诡异的八芒星(中国出土八芒星)

-28 21:06

目前已知的人类最早文明是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而八角星纹是古代苏美尔文明非常重要的一个符号。

在我国,八芒星纹集中发现于长江中下游与黄河下游的中国东部地区, 在红山和良渚文化也有发现。可以说,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八角星纹广泛出现在陶器、玉器及青铜器上。

良渚文化陶刻纹中的八角星符

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了许多新石器时代玉器,其中有两件玉器上刻有八角星纹。一件为片状玉版,玉片正中刻一大圆圈,圆圈中再刻一小圆圈,中心刻着八角星纹。(此件器物被称为“玉八卦”。另一件为一件鹰形饰件,鹰胸位置刻有一个圆圈,圆圈内再刻一个八角星。

安徽含山凌家滩出土玉八卦

三星堆的八角星纹饰出现在一件圆形的铜器的表面,此器物上有八个人面型纹饰相连,人面的眼睛呈旋目纹,由内而外旋转分别呈现出反时针和顺时针旋转构成的旋转纹,旋目纹的中间有一明显的三角形标识。

三星堆八角星符

八个人面纹所形成的空白处正好是一八角星图案.这种八角星纹是每两角平行指向一方,因而八角实际标示的只是东南西北四方.这种纹饰与山东大汶口遗址出土的彩陶豆上的八角星如出一辙。

目前,人们对八角星的普遍看法是古人对太阳崇拜的标识,也有人认为这种纹饰和原始的纺轮有关。如果从易经的角度来看,这种八角星纹饰是后天八卦-洛书九宫图有紧密的联系。

图片来源于百度百科河图洛书词条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洛书?洛书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顾命》篇:“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洛书在东序.”关于洛书的来源,主要由三种说法:

其一,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种‘图’、‘书’画成八卦,就是后来《周易》的来源。

其二,黄帝、仓颉说。《史记音义》云:“黄帝东巡河过洛,修坛沉璧,受龙图于河,龟书于洛。”《水经注·洛水条》引《地记》说:“洛水东入于中提山间,东流汇于伊是也。昔黄帝之时,天大雾三日,帝游洛水之上,见大鱼,煞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鱼流始得图书。”

其三,大禹说。《辞海》在解释“河图洛书”一词时又说:“一说禹治洪水时,上帝赐给他以《洪范九畴》(《尚书·洪范》)。汉代的刘歆认为《洪范》即洛书。”

通过以上关于洛书的传说,我们不难看出:

后世的易学家们认为洛书实际上是一副数字九宫图,数字结构与龟形对应为: 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皆阳数,四隅黑点皆阴数。一至九数分别又对应方位八经卦宫与八个方位,八个节气,并与五行相配。

一为坎宫 北方 冬至 五行为水

二为坤宫 西南 立秋 五行为土

三为震宫 正东 春分 五行为木

四为巽宫 东南 立夏 五行为木

五为中宫 正中 季夏 五行为土

六为乾宫 西北 立冬 五行为金

七为兑宫 正西 秋分 五行为金

八为艮宫 东北 立春 五行为土

九为离宫 正南 夏至 五行为火

从洛书九宫图当中不难看出,节气当中的“二分”、“二至”即对应四正方位,(春分正东 秋分正西 夏至正南 冬至正北)而“二启”(立春 立夏)、“二闭”(立秋 立冬)对应四隅

(立春东北 立夏东南 立秋西南 立冬西北) 。

首先我们用十字坐标系分别来表示“四正”,用X坐标来表示四隅”,然后把十字型和X型相合,得到的便是一个“米”字型,用线描绘出十字与X重叠的部分,一个八角星图案便出现了。可以说,这种八角星纹实际上是一个高度抽象艺术化的九宫图,它是古人对宇宙自然充分认识后所创造的文化符号。

九宫图(来源于百度百科九宫图词条)

可以说,洛书的九宫数字 无论是横向、纵向或是斜向叠加之和 都为数字十五。洛书的数理十五实际上代表节气中的“气”,(五天为一候,三候为一气),那么三星堆铜圆盘表面人面纹的额头三角形一共有八个,三角形由三条线构成,三条线由下至上平行排列即八经卦象,八个三角形即八索,(上古时期八卦的表现形式),三八二十四条线即对应一年的二十四节气。人面的旋目纹分为 顺逆时针旋转成象,象征天地阴阳(逆为阳、顺为阴、阳化气、阴成形)。

可以说,整个铜圆盘纹饰的意象表达集天文、地理、数字、美学为一体,是古蜀人智慧与精神的象征,也是古蜀文明高度发达的实证。

伏羲创造“八卦”体系,类似“四芒星、八芒星、多芒星”符号的体系。七千年前没有文字,伏羲以“阴阳爻”和“阴阳圆圈数”为符号,模拟太阳与昼夜阴阳二氣“八像”静、动一天的自然程序,创造了“三种太极图、河图、洛书、静态三爻先天八卦、动态六爻六十四卦、后天八卦”,以“卦、象、气、数、图”符号,组成了一个“八卦”体系。其实!“八卦”体系就是一个模拟昼夜“八像”多种“芒星”的符号体系。是贯穿史前人类产生智慧创造历史文明脉络的一条主线!那么,中、西方古人创造的“六芒星、八芒星、多芒星”,都与伏羲创造“八卦”体系的大智慧同源同理而一脉相承!

诡异的八芒星(中国出土八芒星)

八芒星按照施莱夫利法则(Schläfli symbol)被称为“8/3星型多边形”,在清真寺纷繁复杂的花纹装饰中也是很常见的一种形式。据说这种星,实际上代表了太阳,是太阳纹的一种,在各国的新石器时代的出土器物中都出现过。比如说安徽含山县凌家滩出土的玉鹰,在其肚腹部位就是一颗八芒星,距今5300多年前。

八角星让人想起罗盘、六分仪、舵,像是朝向八方的宝剑。八角星的八个角代表八个方向,意为绝对的混沌或混沌能量的八种形态(天地风雷水火山泽)。

-28 21:06

目前已知的人类最早文明是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而八角星纹是古代苏美尔文明非常重要的一个符号。

在我国,八芒星纹集中发现于长江中下游与黄河下游的中国东部地区, 在红山和良渚文化也有发现。可以说,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八角星纹广泛出现在陶器、玉器及青铜器上。

良渚文化陶刻纹中的八角星符

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了许多新石器时代玉器,其中有两件玉器上刻有八角星纹。一件为片状玉版,玉片正中刻一大圆圈,圆圈中再刻一小圆圈,中心刻着八角星纹。(此件器物被称为“玉八卦”。另一件为一件鹰形饰件,鹰胸位置刻有一个圆圈,圆圈内再刻一个八角星。

安徽含山凌家滩出土玉八卦

三星堆的八角星纹饰出现在一件圆形的铜器的表面,此器物上有八个人面型纹饰相连,人面的眼睛呈旋目纹,由内而外旋转分别呈现出反时针和顺时针旋转构成的旋转纹,旋目纹的中间有一明显的三角形标识。

三星堆八角星符

八个人面纹所形成的空白处正好是一八角星图案.这种八角星纹是每两角平行指向一方,因而八角实际标示的只是东南西北四方.这种纹饰与山东大汶口遗址出土的彩陶豆上的八角星如出一辙。

目前,人们对八角星的普遍看法是古人对太阳崇拜的标识,也有人认为这种纹饰和原始的纺轮有关。如果从易经的角度来看,这种八角星纹饰是后天八卦-洛书九宫图有紧密的联系。

图片来源于百度百科河图洛书词条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洛书?洛书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顾命》篇:“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洛书在东序.”关于洛书的来源,主要由三种说法:

其一,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种‘图’、‘书’画成八卦,就是后来《周易》的来源。

其二,黄帝、仓颉说。《史记音义》云:“黄帝东巡河过洛,修坛沉璧,受龙图于河,龟书于洛。”《水经注·洛水条》引《地记》说:“洛水东入于中提山间,东流汇于伊是也。昔黄帝之时,天大雾三日,帝游洛水之上,见大鱼,煞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鱼流始得图书。”

其三,大禹说。《辞海》在解释“河图洛书”一词时又说:“一说禹治洪水时,上帝赐给他以《洪范九畴》(《尚书·洪范》)。汉代的刘歆认为《洪范》即洛书。”

通过以上关于洛书的传说,我们不难看出:

后世的易学家们认为洛书实际上是一副数字九宫图,数字结构与龟形对应为: 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皆阳数,四隅黑点皆阴数。一至九数分别又对应方位八经卦宫与八个方位,八个节气,并与五行相配。

一为坎宫 北方 冬至 五行为水

二为坤宫 西南 立秋 五行为土

三为震宫 正东 春分 五行为木

四为巽宫 东南 立夏 五行为木

五为中宫 正中 季夏 五行为土

六为乾宫 西北 立冬 五行为金

七为兑宫 正西 秋分 五行为金

八为艮宫 东北 立春 五行为土

九为离宫 正南 夏至 五行为火

从洛书九宫图当中不难看出,节气当中的“二分”、“二至”即对应四正方位,(春分正东 秋分正西 夏至正南 冬至正北)而“二启”(立春 立夏)、“二闭”(立秋 立冬)对应四隅

(立春东北 立夏东南 立秋西南 立冬西北) 。

首先我们用十字坐标系分别来表示“四正”,用X坐标来表示四隅”,然后把十字型和X型相合,得到的便是一个“米”字型,用线描绘出十字与X重叠的部分,一个八角星图案便出现了。可以说,这种八角星纹实际上是一个高度抽象艺术化的九宫图,它是古人对宇宙自然充分认识后所创造的文化符号。

九宫图(来源于百度百科九宫图词条)

可以说,洛书的九宫数字 无论是横向、纵向或是斜向叠加之和 都为数字十五。洛书的数理十五实际上代表节气中的“气”,(五天为一候,三候为一气),那么三星堆铜圆盘表面人面纹的额头三角形一共有八个,三角形由三条线构成,三条线由下至上平行排列即八经卦象,八个三角形即八索,(上古时期八卦的表现形式),三八二十四条线即对应一年的二十四节气。人面的旋目纹分为 顺逆时针旋转成象,象征天地阴阳(逆为阳、顺为阴、阳化气、阴成形)。

可以说,整个铜圆盘纹饰的意象表达集天文、地理、数字、美学为一体,是古蜀人智慧与精神的象征,也是古蜀文明高度发达的实证。

上面有人说是周易分裂,我觉得必须说一下,不是分裂,是侧重点不同导致的结果。儒家注重仁,墨家注重义和信,法家注重理,纵横家注重智。阴阳家去研究八卦五行去了。而这些都是周易中的。这里特别提一下道家,道家玩的是归藏,阴柔为本阳刚为辅,周易是尚阳刚的。

易经是中华文化源头,所谓太卜掌三易,是连山,归藏和周易。连山早亡,但是老子的时候应该是有的,老子应该是看过归藏的,所以老子的思想里很明显是有归藏的影子

-28 21:06

目前已知的人类最早文明是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而八角星纹是古代苏美尔文明非常重要的一个符号。

在我国,八芒星纹集中发现于长江中下游与黄河下游的中国东部地区, 在红山和良渚文化也有发现。可以说,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八角星纹广泛出现在陶器、玉器及青铜器上。

良渚文化陶刻纹中的八角星符

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了许多新石器时代玉器,其中有两件玉器上刻有八角星纹。一件为片状玉版,玉片正中刻一大圆圈,圆圈中再刻一小圆圈,中心刻着八角星纹。(此件器物被称为“玉八卦”。另一件为一件鹰形饰件,鹰胸位置刻有一个圆圈,圆圈内再刻一个八角星。

安徽含山凌家滩出土玉八卦

三星堆的八角星纹饰出现在一件圆形的铜器的表面,此器物上有八个人面型纹饰相连,人面的眼睛呈旋目纹,由内而外旋转分别呈现出反时针和顺时针旋转构成的旋转纹,旋目纹的中间有一明显的三角形标识。

三星堆八角星符

八个人面纹所形成的空白处正好是一八角星图案.这种八角星纹是每两角平行指向一方,因而八角实际标示的只是东南西北四方.这种纹饰与山东大汶口遗址出土的彩陶豆上的八角星如出一辙。

目前,人们对八角星的普遍看法是古人对太阳崇拜的标识,也有人认为这种纹饰和原始的纺轮有关。如果从易经的角度来看,这种八角星纹饰是后天八卦-洛书九宫图有紧密的联系。

图片来源于百度百科河图洛书词条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洛书?洛书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顾命》篇:“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洛书在东序.”关于洛书的来源,主要由三种说法:

其一,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种‘图’、‘书’画成八卦,就是后来《周易》的来源。

其二,黄帝、仓颉说。《史记音义》云:“黄帝东巡河过洛,修坛沉璧,受龙图于河,龟书于洛。”《水经注·洛水条》引《地记》说:“洛水东入于中提山间,东流汇于伊是也。昔黄帝之时,天大雾三日,帝游洛水之上,见大鱼,煞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鱼流始得图书。”

其三,大禹说。《辞海》在解释“河图洛书”一词时又说:“一说禹治洪水时,上帝赐给他以《洪范九畴》(《尚书·洪范》)。汉代的刘歆认为《洪范》即洛书。”

通过以上关于洛书的传说,我们不难看出:

后世的易学家们认为洛书实际上是一副数字九宫图,数字结构与龟形对应为: 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皆阳数,四隅黑点皆阴数。一至九数分别又对应方位八经卦宫与八个方位,八个节气,并与五行相配。

一为坎宫 北方 冬至 五行为水

二为坤宫 西南 立秋 五行为土

三为震宫 正东 春分 五行为木

四为巽宫 东南 立夏 五行为木

五为中宫 正中 季夏 五行为土

六为乾宫 西北 立冬 五行为金

七为兑宫 正西 秋分 五行为金

八为艮宫 东北 立春 五行为土

九为离宫 正南 夏至 五行为火

从洛书九宫图当中不难看出,节气当中的“二分”、“二至”即对应四正方位,(春分正东 秋分正西 夏至正南 冬至正北)而“二启”(立春 立夏)、“二闭”(立秋 立冬)对应四隅

(立春东北 立夏东南 立秋西南 立冬西北) 。

首先我们用十字坐标系分别来表示“四正”,用X坐标来表示四隅”,然后把十字型和X型相合,得到的便是一个“米”字型,用线描绘出十字与X重叠的部分,一个八角星图案便出现了。可以说,这种八角星纹实际上是一个高度抽象艺术化的九宫图,它是古人对宇宙自然充分认识后所创造的文化符号。

九宫图(来源于百度百科九宫图词条)

可以说,洛书的九宫数字 无论是横向、纵向或是斜向叠加之和 都为数字十五。洛书的数理十五实际上代表节气中的“气”,(五天为一候,三候为一气),那么三星堆铜圆盘表面人面纹的额头三角形一共有八个,三角形由三条线构成,三条线由下至上平行排列即八经卦象,八个三角形即八索,(上古时期八卦的表现形式),三八二十四条线即对应一年的二十四节气。人面的旋目纹分为 顺逆时针旋转成象,象征天地阴阳(逆为阳、顺为阴、阳化气、阴成形)。

可以说,整个铜圆盘纹饰的意象表达集天文、地理、数字、美学为一体,是古蜀人智慧与精神的象征,也是古蜀文明高度发达的实证。

认知不全不正!才会产生诸多观点使人迷惑……

诡异的八芒星(中国出土八芒星)

哲学本质是思考人与整个世界关系的学科。哲学是种世界观,就是怎么看待整个世界的关系。思想体系内涵盖人,物,境的范围越大,对思与行结合指导越密切,世界观越完整。完整的世界观才能称得上是哲学。

我国文化传承中,佛家是最完整的世界观,道家次之,儒家重在治世。基督教是洋道教。

宗教是成熟的哲学衍生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