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臣为何不敢杀皇上「古代权臣当政的时候为什么皇帝不直接杀了权臣」

说起中国古代的皇帝,可能大部分人的观念中皇帝都是言出法随生杀予夺的九五之尊。但古代其实并不乏被权臣架空的傀儡皇帝。

提起被权臣架空的傀儡皇帝,可能很多人就纳闷了,为什么皇帝不会直接杀了权臣呢,毕竟你是皇帝,下面人都要听你的。其实并没有这么简单,因为权臣之所以叫权臣,就是因为他掌握了军政大权,所以才可以称之为权臣,面对权臣,被架空的皇帝根本命令不了下面的人,更不用说命令下面的人去杀权臣了。

那么既然皇帝不能命令下面的人杀权臣,安排几个心腹在权臣进宫的时候再将其杀死,采取这种斩首行动,不是一个更好的办法吗,为什么纵观历朝历代的傀儡皇帝,大部分皇帝都没有这样做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权臣也分强弱。

接下来宋安之以权臣强弱的情况来说说为什么大部分傀儡皇帝没有采取斩首行动,只能坐以待毙的原因。

古代大臣为何不敢杀皇上「古代权臣当政的时候为什么皇帝不直接杀了权臣」

先来说说采取斩首行动成功的例子,那便是康熙智擒鳌拜。直接将其擒拿,鳌拜的党羽自然是不攻自破。

康熙为什么会成功呢,就是因为鳌拜这个权臣虽然权力很大,但在权臣之中只能算是弱的水平。

虽说鳌拜当时权倾一时,并且“攘臂上前,强奏累日”不顾康熙的反对,强行处死同为四大辅政大臣的苏克萨哈。但很明显鳌拜当时并没有真正的控制朝廷,不然康熙也不会在智擒鳌拜之前进行了一系列人事变动,以黄机为吏部尚书,郝惟讷为户部尚书,龚鼎孳为礼部尚书,起王弘祚为兵部尚书,在关键岗位安插自己人,防止鳌拜党羽反扑,然后再智擒鳌拜。

而鳌拜杀苏克萨哈呢,更多是因为八旗内部的矛盾。当年在清太宗皇太极猝死以后,鳌拜出自皇太极亲统的两黄旗,自然坚持立皇太极的儿子为皇帝,而多尔衮有两白旗支持跳出来争夺皇位,虽然多尔衮最后没成为皇帝,但成为实际统治者摄政王,自然是打压鳌拜所在的两黄旗。

等到鳌拜成为四大辅佐大臣以后,自然是要打压两白旗。而苏克萨哈就是出自正白旗,当年更是多尔衮的心腹,所以这才是鳌拜强行杀苏克萨哈,可以不顾康熙反对,其他实权人物也没有反对的根本原因。

古代大臣为何不敢杀皇上「古代权臣当政的时候为什么皇帝不直接杀了权臣」

所以总结来说鳌拜这个权臣并没有真正的掌握大权,因此康熙自然可以对他进行斩首行动。

再来说说强大的权臣,皇帝是根本没有反抗的能力。

这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汉献帝与曹操。按照史书记载,汉献帝其实并非是昏庸无道之主,而是一个有心振兴汉室的聪慧之主。

但汉献帝被曹操架空这么多年,为什么没有反抗或者说反抗成功曹操呢。因为曹操掌握了大权,汉献帝根本没有反抗的空间。

因为汉献帝在位之时,东汉实际上已经是名存实亡,汉献帝当时连吃饭都成问题了。而曹操是一手一脚的打拼下自己的基业,然后打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算盘将汉献帝接到自己地盘,可以说当时大权都在曹操手上,朝廷上下都是曹操的人,根本没人听汉献帝的,所以汉献帝自然没有反抗余地。

最后再来说说皇帝如果反抗真正掌握大权的权臣,下场是何其凄惨。

古代大臣为何不敢杀皇上「古代权臣当政的时候为什么皇帝不直接杀了权臣」

北魏的孝庄皇帝元子攸,面对权臣尔朱荣,就采取了斩首行动。将尔朱荣骗进宫中以后,自己亲自动手加之埋伏的心腹帮忙,将其乱刀杀死。

但尔朱荣这个权臣死了并不代表元子攸可以掌握大权了。尔朱荣死后,尔朱家族手握重兵的成员可不同意了。

光是拥有兵权的尔朱兆和尔朱世隆出兵,就攻破洛阳,生擒元子攸。尔朱兆对于元子攸可谓是恨之入骨,将其如同狗一般用链子栓起来,不久后元子攸被尔朱兆下令勒死,下场可谓是凄凉至极。

最后通过以上三个例子,总结来说权臣其实也分强弱的。有的权臣看似是权倾一时,但并没有彻底掌握大权,只要他一身死,党羽是不足为患,所以皇帝可以通过斩首行动来夺回大权。

有的权臣彻底掌握了大权,皇帝根本不敢采取斩首行动,因为无人可用。而且就算冒险采取斩首行动成功,但杀了这个权臣如同捅了马蜂窝一般,这个权臣的家族成员或者心腹党羽都掌握有实权,自然不用同意皇帝这么干,到时候群起而攻之,皇帝不但夺回不了大权,反而会下场凄凉,所以很多皇帝面对真正掌握大权的权臣,是不敢有丝毫反抗的,因为不反抗还有一时风平浪静,还可以苟活,如果反抗的话,即使成功也会换来狂风暴雨般的反扑。

所以说有时候不是被架空的皇帝不反抗,而是认清了现实,知道反抗没用,所以干脆听天由命坐以待毙了。

古代大臣为何不敢杀皇上「古代权臣当政的时候为什么皇帝不直接杀了权臣」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专注于明清史及其中国大历史,喜欢以不一样的角度来说说那些一成不变的历史,觉得可以的朋友记得点赞关注哈。

古代大臣为何不敢杀皇上「古代权臣当政的时候为什么皇帝不直接杀了权臣」

古代权臣掌政的时候,皇帝的权力被架空,为何皇帝不能直接杀了权臣?

有一个真理,是对傀儡皇帝和权臣之间关系的最好解释,这就是:皇帝的权力来源于下级对他的服从。历史上的傀儡皇帝被权臣架空,绝大多数情况,都是皇帝被文武群臣架空了,而权臣只是群臣的代理人。即便没有权臣甲,也会有权臣乙,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只杀一两个权臣,并不能解决问题。

比如北魏孝庄帝,他就是年少气盛,当庭直接捅死了权臣尔朱荣。但是杀了之后呢?他还是一个无权无势的光杆司令,有尔朱荣替他撑门面时,他还能人模人样的坐在皇帝位置上。没有尔朱荣了,他还是一个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手里既无兵可用,也没有心腹大臣拥护他的傀儡皇帝。

后来尔朱荣的堂侄尔朱兆在洞明了孝庄帝的底细后,率兵攻入皇宫。活捉孝庄帝,然后把他给勒死了。

后来更搞笑的一幕出现了,孝庄帝的侄孙元善见当皇帝时,比他活的更憋屈。为了摆脱傀儡皇帝的身份,元善见暗中密谋杀权臣高澄。后来密谋之事暴露,高澄堂而皇之的跑到元善见面前质问:“陛下何故谋反”?

元善见当时都气晕了,但也无可奈何。后来高澄被亲信杀死,元善见以为自己翻身的机会来了。可结果却是啪啪打脸,高澄虽然死了,可是高家又出了一个高洋。元善见继续当傀儡皇帝,高家继续掌权。

这里可以猜想一下,如果当年汉献帝也像孝庄帝一样,一刀捅死曹操,曹氏一族必然会杀进皇宫,替曹操报仇。因为不效忠皇帝的人,实在太多了。有曹操在,起码还能镇场子;曹操不在了,立马就天下大乱。

像北魏孝庄帝和东汉献帝这样的傀儡,他们的统治基础已经完全不存在了。纵然有一些效忠皇室的人愿意维护他们,但是绝大多数人对他们都是不信任的。他们的皇权,在根基上已经崩塌,并且是不可逆转的崩塌。

如果不能出现一个力挽狂澜的天才皇帝,那么最终的结果只能就是,看谁的拳头硬,谁硬就应该让谁登基继位。而不是看谁的祖宗十八代厉害。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皇帝遇见到自己有被权臣架空的可能性,为了规避风险,皇帝提前把权臣给杀了。但是准备不充分,被其它大臣投了不信任票,把自己推翻了。

比如说后汉隐帝刘承祐,他爹刘知远,也就是后汉太祖临死前,给他留了五位辅命大臣:杨邠、史弘肇、王章、苏逢吉、郭威。

这五个人,苏逢吉是宰相;杨邠和郭威是掌握军队的枢密使;王章是三司使,主管全国的赋税;史弘肇是侍卫亲军都指挥使,负责京城警备。

他们每一个人都是老谋深算,不是刘承佑这种生瓜蛋子能比的。于是,后汉的新皇帝就俨然被权臣给架空了。

为此,刘承祐很不开心。他先将掌军的枢密使郭威调到边关,支开了他。然后在某日的早朝上,直接派人把掌军的枢密使杨邠、管钱的史弘肇、掌握侍卫亲军的王章,以及郭威的一家老小,通通给都杀了。只留下宰相苏逢吉,让他安抚群臣,毕竟国家还需要有人来管理。

后来刘承佑翻身了吗?并没有。他虽然杀了两三个权臣,但是大臣对他没信心——大臣认为把自己的前途交到这种人手上,感到前途渺茫。

于是,人心惶惶,郭威振臂一呼,刘承佑就被杀了。然后改朝换代,后周建立。郭威便是后周太祖。


古代大臣为何不敢杀皇上「古代权臣当政的时候为什么皇帝不直接杀了权臣」

在皇权至上的中国古代,皇帝为何不敢直接除掉权臣呢?

在我国古代封建专制的社会里,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可是虽然皇帝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皇帝的性格却不都是坚毅刚的,有些皇帝对于权力的掌握不是那么牢固,随着王朝逐步的发展,总会有一些大臣会利用制度的漏洞挤压皇权,时间长了就成了能够威胁到皇权的权臣。皇帝为了避免出现权臣,无所不用其极的去制衡臣子的权力,用奖赏或者暴力来驱使手下对自己忠诚。

很多人觉得皇帝在中国古代是九五之尊,在世俗社会中拥有凌驾于一切的权力,应该不会考虑这么多,为了制约权臣费尽心机,又是恩威并施,又是权力制衡的,既然皇权这么强大,为什么不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权臣除掉呢?用不着大费周章。可是真实的历史上,能够直接除掉权臣的皇帝真的是屈指可数。为什么贵为天子依然不敢直接将威胁自己权威的权臣除掉呢?

通常权臣会培养大批同党,权倾朝野使皇帝忌惮

权臣通常没有皇室血脉,所以权臣刚刚起步的时候权力并不大,不像王公贝勒一出生就有尊贵的地位。可是权臣们依靠自己的才能和个人魅力,收拢了一帮官员为自己所用,这些党羽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官职越来越大,甚至可能出现在权力中心,权臣的声望比皇帝都大,在皇帝朝堂之外,俨然又组建了一个自己的朝廷。



然而面对自己大权旁落,皇帝还不能轻举妄动。权臣和他手底下的党羽是朝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皇帝直接利用皇权除掉权臣,那么势必会造成其党羽的反扑,到时候自己皇位都有可能不保。

有一个例子,三国末期,魏国皇帝曹髦非常不满权臣司马昭对自己的控制,于是他聚拢了一批忠于自己的大臣,密谋除掉司马昭,结果事情还没商量完,就有人向司马昭报告了,曹髦的计划还未执行就宣告失败。

权臣往往也是功臣

权臣不是凭借皇室血脉直接获得权力的,因此成为权臣之人一定是凭借自己的能力,一点一点成长起来的,而权臣成长的过程,往往就是为朝廷立功的过程。权臣的功劳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自己的威望也就水涨船高,甚至可能发生只知权臣不知皇帝的局面。

因此皇帝利用权力直接除掉权臣并不可行,权臣往往因为自己的功劳深得百姓和官员的敬重,如果贸然除掉权臣,皇帝有可能会丢掉人心,被后世说成不辨忠奸,滥杀无辜的昏君。因此皇帝要除掉权臣,首先要找一个冠冕堂皇的正当理由。



比如秦王子婴除掉赵高。赵高是秦二世的宠臣,位高权重,但是赵高掌权的时候迫害了很多人,满朝文武早已对他怀恨在心,秦王子婴正是抓住了赵高的这点把柄,最后除掉了赵高。

即使除掉权臣,有可能皇权还是收不回来

权臣逐渐权倾朝野的同时,也会不遗余力的培养自己的势力。权臣的这些手下会分散在朝廷的各个职位上,有些职位甚至十分重要。久而久之,权臣的威势可能比皇帝都大。在这种条件下,即使皇帝不管不顾,直接将权臣除掉,权力很可能依然回不去自己手里。



因为权臣只是他培养的利益集团的领袖,一旦这个领袖消失,那么权臣手下的其他占有重要职位的官员就会接替权臣的地位,重新对皇权构成威胁。

比如说如果汉献帝刺杀曹操成功了,他能重新掌握大汉的实权吗?肯定还是不能,曹操只是自己权力集团的领袖,曹操没了,还有曹操的儿子曹丕能继位,汉献帝依然不能夺回自己的权力。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虽然是封建帝制,皇权至高无上,但是君主很多时候只是一个符号和象征,权臣才是真正把持朝政的人,皇帝想要单纯的除掉权臣是很困难的。消灭权臣是一个极其复杂和漫长的过程,皇帝需要比权臣更具有个人魅力,更有领导才能,知人善任,培养忠于自己的势力,然后按兵不动,等待机会。一旦抓住权臣的把柄就伺机发难,利用自己培植的亲信将权臣拿下,之后一一清算其党羽。总而言之,除掉权臣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