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欢读汉朝的历史,你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汉朝的“外戚势力”和“太监势力”非常强大。前者比较典型的便是吕后和大将军何进,后者比较典型的便是东汉末年的“十常侍”了。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问了,身为皇帝不应该是要重用有能力的大臣吗?不应该是那些所谓的贤臣吗?即所谓的豪族官僚集团

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汉朝,特别是后汉时期,皇帝并不喜欢重用这些所谓的“贤臣”,而只喜欢用外戚或者是宦官,即我们常将这类人称为贤臣的对立面,即“小人”。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汉武帝为什么用外戚「后汉的皇帝为什么都喜欢重用太监和外戚原因其实很简单」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就得来看一下这“贤臣”、“小人”和皇帝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

首先就“贤臣”来说,即那些所谓的官僚贵族,他们与皇帝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很紧张,为何这么说呢?因为皇帝虽然是作为国家的一把手,看似至高无上,但“皇帝”本身只是作为一个名称而已,想要将国家治理好,他就必须要依靠官僚体系。

而只要一运用到官僚体系,那么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因为一般的豪族官僚对社会都有一定的组织力,他们能控制帝国的税收,因而皇帝不容易动得了他们。更重要的是,他们还能在观念上批评皇上。

汉武帝为什么用外戚「后汉的皇帝为什么都喜欢重用太监和外戚原因其实很简单」

在后汉时期,豪族集团的势力很大,他们对皇权有着较大的制约力,因此皇帝很多时候都受到他们的制约。

实际上,豪族集团从后汉时期开始,一直到隋唐时期都存在着,如果你熟悉隋唐历史的话,应该还知道有一个名叫“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存在。

所以这样一来的话,皇帝肯定就不干了,毕竟皇帝才是这个国家的绝对领导,怎么能允许这些所谓的豪族集团骑在自己脖子上胡作非为呢!

于是,皇帝为了能够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便变着法的与这些豪族集团做对抗,其中最重要的手段,便是培植新的势力,而这些新的势力,就是“外戚”和“宦官”。

汉武帝为什么用外戚「后汉的皇帝为什么都喜欢重用太监和外戚原因其实很简单」

那么,为什么会将“外戚”和“宦官”称为小人呢?实际上这一称呼并不是哪一个历史学家给他定义的,而是他们的对立面,即“贤臣(豪族集团)”给他们定义的。

毕竟当时的豪族集团掌握着官僚体系,也控制住舆论,因此这些皇帝的支持者,自然就会被指责为小人了!

那么这两种势力,又是如何和豪族集团做对抗呢?

汉武帝为什么用外戚「后汉的皇帝为什么都喜欢重用太监和外戚原因其实很简单」

首先就“外戚势力”来说,所谓“外戚”也就是皇后的家族。当然了,虽然外戚也有不少是出生于豪族集团的,但是一旦他们和皇帝结了亲,马上就会有一种莫名的优越感,总觉得自己超过了那些原本同等级的豪族,因此她们会借此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而这又会与其他的豪族之间发生矛盾。

至于说宦官集团,也就很好理解了。这类人出身卑微,几乎所有的权利和地位都是来自于皇帝,先不说他们能力有多高,就冲着这股“死忠粉”的态度,皇帝也乐于用他们。

而这些宦官一旦有了权力,便会变着法的去对抗那些豪族,而这也是皇帝默许了的,因此宦官势力在后汉时期发展得非常迅猛。

当然了,宦官和外戚之间还有着很多矛盾,他们之间也常常相互掣肘,时不时的就互怼一下。而这正是皇帝所希望看到的!

关于宦官和外戚的互撕,最典型的事件便是“十常侍”杀害外戚代表大将军何进了!

汉武帝为什么用外戚「后汉的皇帝为什么都喜欢重用太监和外戚原因其实很简单」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后汉时期,皇帝、宦官、外戚、豪族这四者都是在相互博弈的,皇帝作为名义上的老大,但他不能操控豪族集团,因而利用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来进行对抗。

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又经常互怼,因此皇帝才能在这样的环境下,继续自己的统治。

但不管是豪族集团也好,还是外戚、宦官也好,都只是皇帝中央集权的工具而已。这样复杂关系下的底层逻辑,不过就是皇权和豪族集团的权力斗争而已。

当然了,这样的关系还不止存在于汉朝,在魏晋南北朝,乃至是后来的隋唐都有这样的情况出现!

古代有些皇帝为什么会喜欢重用太监呢?

说起太监,一些人可能会想起东厂的厂督,练就一身葵花宝典,武功深不可测,还有人会想起那独特的兰花指。

确实我国古代很多朝代都严禁太监干政,例如明朝朱元璋就曾下令铸造铁牌,铭文为“内臣不得干涉政事,违犯者斩首”,放在宫门中央,又下令各部门不得与内官监有公文往来,但朱棣就开始重用太监了,重用郑和也算是风光了一把,但之后明朝开始频繁使用太监处理外事,朱元璋留下的祖训早就被这些不孝子孙丢到脑后。于是,明朝如愿地诞生了几个大太监,明朝也就了我国历史宦官专权最严重的王朝。

太监

为什么有些皇帝要重用太监?我想不外乎下面几种情况:

1.外臣缺乏可信任之人,导致一些事情只能让太监去做,或者一些事情只方便太监去做。例如崇祯起初剪除宦官魏忠贤,朝庭内外称颂圣明,但当时明朝内部党争厉害,崇祯为人多疑,觉得好像谁都不能信任,于是只能重新重用太监,随后镇守、出征、督晌、坐营等事,也都是使用大量太监去办理。

2.对外臣或皇族的防范。例如宋朝和明朝都会给在外打仗的将领派遣监军,无非就是防止将领兵权太大,尾大不掉。另外朝廷也会赏赐一些太监给亲王使用,当然只是名义上的赏赐,实际上是监视。

3.皇帝与外臣争权夺利。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权力交接之时,尤其是一些小皇帝,继位之时就被先帝留下的顾命大臣管得死死的,形同傀儡,但小皇帝终究要长大,偏偏那些顾命大臣还不愿意交权,小皇帝只能扶持太监势力,与大臣相对抗,夺回朝中大权。例如东汉末年的汉灵帝刘宏继位时年纪太小,根基太浅,大权旁落,自己就是个傀儡,汉灵帝刘宏才会重用十常侍,就是为了对付当年权顷一时的窦家。然而窦家倒了之后,十常侍又开始乱朝纲了,刘宏也成了一代昏君。

太监

4.这个皇帝确实是昏君,懒得很,朝政就交给太监处理。例如明朝的天启帝,自己专心当木匠,却把朝廷大事托付给魏忠贤。

太监一般出身不好,没有接受教育,连字都不识得几个,虽然历史有那么一些有才华的太监,但毕竟是绝少数,再加上太监本是残疾人,心理上也比较阴暗,重用这样的人肯定会给朝廷带来不良影响。然而大多数皇帝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他们应当知道过度使用太监处理朝政,肯定会产生很恶劣的后果,但为什么很多皇帝都还是信任太监呢?

1.皇帝自小都是太监服侍的,自然和太监的感情更好些。

2.太监和大臣大多数情况下是对立的,皇帝要和大臣作对,当然就需要扶持太监了。

太监

3.太监是无根之人,且身份地位低下,如果造反的话是不可能得到支持的。太监不管权力有多大,朝廷跟皇帝始终是一个姓,相反,如果大臣权力太大,就有可能造反,朝廷会改名换姓。所以皇帝宁愿把大权交给太监,也不会交给那帮大臣。

4.皇帝夺回太监的权力相对容易。太监这个群体对皇帝的依赖性太强,皇帝给太监大权,一旦有变故,皇帝想收回太监的大权是很容易的,有时甚至一句话就能搞定。

为什么皇帝会重用太监?

一,威胁比较小:在中国历史上,外戚(如杨坚)、重臣(如曹操)、地方豪强(如李渊)、农民(如朱元璋)、外族(如清朝)、女人(如武则天)都曾经出过皇帝,唯独宦官从来没有出过皇帝(曹腾是重重孙子追封的),太监没有后人,而且和家族关系不亲密,还有太监是做不了皇帝的,没有人会支持他,这样就算太监掌权之后对皇帝不利,那么就算废除了皇帝,接下来还是只有扶持皇族的后人做皇帝,这样皇位始终还是在自己家里,如果换做是其他人废除了皇帝,皇位早就改姓了。因此宦官对皇帝的威胁小,自然能得到信任。

二,感情亲近:除去少数特别皇帝之外,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的皇帝都是长于深宫之中。在他们成人前的的大部分时间里,陪伴在他们身边基本都是宦官。因此皇帝对宦官的感情要比外面的大臣更为亲近,自然也更加信任。

三,权力的依附性:中国古代的权力体系总体上分为两大系统:皇权与相权,而宦官的权力则是来源于皇权的。如果皇权发生了变动,那宦官的权力就会受到很大的冲击。因此宦官必须要忠于皇帝,起码要维护皇权,才能保住自己的权力。

四,权力的制衡:古代权力体系虽然总体上分为皇权与相权,但皇权只归属于皇帝一人,而相权却归属于一大批政治势力集团。在皇权与相权两大系统对抗的过程中,皇帝在势力上其实是处于绝对的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