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封禅泰山,宋真宗封禅是为了什么

历史的魅力在于使人以史为鉴,在于使人读史明智,虽然历史是一成不变的,但以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历史,还是有着不同感受的。

诸如顺治帝曾建立十三衙门,在位后期重用太监,以正常角度来看,顺治帝这是糊涂啊,要走明朝太监乱政的老路;以集权角度来看,顺治其实是想借太监来打压八旗大臣,打压八旗势力的。

还有明太祖朱元璋大杀贪官,以直接角度来看是明太祖朱元璋是好杀。其实以深层次角度来看,元末吏治腐败官员贪污成风,这种不良风气已经蔓延到明朝的官僚体制之中,所以朱元璋需要以这种大杀特杀的方式,来压制这种不良风气。

那么今天宋安之就以调侃的角度,来说说宋真宗赵恒封禅泰山之事,无意之中是使后世近千年的皇帝,再也没有进行过劳民伤财的封禅泰山之事。

宋真宗赵恒是北宋第三位皇帝,宋太宗赵光义第三子。这位皇帝可以说是一位不错的守成之君,在位期间与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结束了北宋与辽国几十年的延绵战争,之后创下了咸平之治的治世。

宋神宗封禅泰山,宋真宗封禅是为了什么

要说宋真宗在今天有什么名气呢,就是封禅泰山上面,使人笑掉了大牙。

先说说什么是封禅泰山呢,自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封禅泰山以后,之后有作为的皇帝纷纷效仿,依次是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

大家可以看看封禅泰山共是六位皇帝,能力是呈直线下降的,是除了刚开始的秦皇汉武和光武帝以外,剩下三个皇帝是一个不如一个。

宋真宗不自量力的封禅泰山,更是贻笑大方。

那么宋真宗为什么这样做呢?

其实换一种节能的角度来看,宋真宗皇帝真是千古奇人,是第一位以身作则,使后世皇帝不再劳民伤财的好皇帝。

大家想想封禅泰山虽然于政治意义上来说,是至高无上的荣耀,可以展现帝王的功绩。

宋神宗封禅泰山,宋真宗封禅是为了什么

但这项活动也不是闹着玩的,是很劳民伤财的。

于是伟大的宋真宗皇帝,在咸平治世之下,寻思着为后代留下一项功在千秋的伟业之时,就想到封禅泰山这项劳民伤财的活动。

宋真宗为了避免这项劳民伤财的活动继续下去,于是想到了一个高招,那就是牺牲自己的名声。

大家想想封禅泰山,都是功劳赫赫的皇帝所为,就是最次的唐玄宗也是大一统王朝皇帝,还是创下了开元盛世,将唐朝带向了巅峰。

而我宋真宗,既不是大一统王朝皇帝,也没有打下盛世,更是与辽国签下澶渊之盟,放弃了北方燕云十六州,肯定是不够格的啊!

但正因为不够格,所以只要我宋真宗去封禅泰山,肯定能拉低这个封禅泰山的水平,使后世皇帝羞与我为伍。

而宋真宗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果然去封禅泰山了。而自封禅泰山以后,宋朝之后的元朝、明朝、清朝再无一位皇帝过来封禅泰山,说到底不去封禅泰山,羞与宋真宗为伍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宋神宗封禅泰山,宋真宗封禅是为了什么

但不管怎么说,宋真宗这个长远打算,还是很成功的,使后世近千年的皇帝,都没有再封禅泰山过,使这项劳民伤财的活动终止,是大功一件啊!

所以我们误解了宋真宗,欠宋真宗一个道歉!

当然这只是以调侃角度来想的,其实历史上宋真宗封禅泰山,是因为签了澶渊之盟。自古以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虽然辽圣宗称自己为哥哥,但等于自己承认和否定了自己的九五之尊地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而且更是因为这个盟约,代表着自己放弃了北方燕云十六州。

所以宋真宗自然倍感屈辱,但他又没能力去攻打辽国去找回场子,所以只能自己欺骗自己,授意下面官员在全国各地假造祥瑞频生的现象,为自己制造舆论,然后去封禅泰山,以这种虚荣的方式来进行另类的满足。

不过无论以那个角度来看,宋真宗封禅泰山虽是自欺欺人,使人笑话了千年之久,但真的无意中使封禅泰山这项劳民伤财的行为终止,还是很值得我们肯定的!

宋神宗封禅泰山,宋真宗封禅是为了什么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专注于明清史及其中国大历史,喜欢以不一样的角度来说说那些一成不变的历史,觉得可以的朋友记得点赞关注哈。

宋神宗封禅泰山,宋真宗封禅是为了什么

什么是封禅泰山?宋真宗为何会因此被骂?

泰山本来只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山体,但是由于其在古代有着非常重大的政治功能,因此他也成为了众多帝王希冀美好,进行祭祀的地方。在历史上的不少朝代,一些皇帝,为了表明自身的功绩,为了流传佳话,都会举行规模非常浩大的泰山封禅,据相关历史记载,当场封禅活动规模宏大,在民间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按照道理来说,本次活动应该流传百世才对,但是自从宋真宗举办完这次封禅活动后,后来的帝王们,就再也没有来泰山封禅了,这一切是为什么呢?

宋真宗委曲求全,签订檀渊之盟条约,将宋朝颜面丢尽

在宋真宗之前,那些皇帝举行规模浩大的封禅活动,来表明自身的功绩,无疑是一件非常可歌可颂的事情,而根据他们的相关功绩来看,这些帝王都具有铁腕态度,不懂得委曲求全,更不会主动求和。

而宋真宗为什么要签订耻辱条约,后代的很多人都不能理解,因为当时的大宋也许军队战斗力称不上第一,但是也不至于主动求和。这也明显是一个非常错误的决定。后代的帝王们在联想的宋真宗的政治功绩时,便十分瞧不起这个皇帝,甚至不愿意苟同他的封禅行为,因此后来的这些皇帝们,便主动放弃了封禅泰山。

封禅本就是为了江山稳固,而宋真宗只是为了虚名

无论是秦始皇还是其他皇帝,在举办浩大的泰山封禅时,其目的非常简单,是为了让自己的统治得到民心的依附,从来没有想过用这个活动过分包装自己。

而当时的宋朝,本来就处在岌岌可危的状态之中,宋真宗本身就在处理国家大事上,犯下了诸多错误,而他放任国内的政治不管,将一些不必要的事情办得非常宏大,对于一个帝王来说,不但未能达到表明自身功绩的目的,相反是将自己的不问国事的治国理念,暴露在别人眼前,更让别人觉得,他是一个不思进取的皇帝。

宋真宗以一己之力,彻底摧毁了整个泰山封禅的意义

此前的宋真宗,封禅泰山的荒唐行为,无疑招致了众多人的不满,而后来的皇帝,一定会觉得自身的功绩在宋真宗之上,因此再与宋真宗去干同样的事情,无疑是将自身的地位和宋真宗并列,这是对自身地位的一种侮辱,而对于一个倔强的帝王来说,又怎么会主动选择去干这些荒唐的事情?因此为什么后来的这些帝王们,再也不愿意封禅泰山,其中一大部分原因就是,不愿意拉低自己的身位。

为什么宋真宗之后的帝王,再也不愿意封禅泰山,如果单从形式上上来看的话,的确是因为受到宋真宗的影响,而究其根本原因,其实虽然后来的帝王并不是每一个都称得上明君,但是谁也不会做一件十分浩大且没有意义的事情,如果做了不但不能为自己留下美誉,还很有可能导致民怨。

宋神宗封禅泰山,宋真宗封禅是为了什么

宋真宗泰山封禅,成千古笑柄。

一代帝王登封泰山,被视为国家鼎盛、天下太平的象征,皇帝本人也俨然成为“奉天承运”的“真龙天子”,历史上有幸能成为这样真龙天子的皇帝,除了《史记》所撰的七十二王(他们的名字大多已不可考)。真正载入史册的共有12位,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泰山之所以被奉为五岳之尊,在五岳中名声最著,其原因固然离不开它雄奇高大的景观形象、庄严崇高的象征意义,但最主要的还是因为泰山历来是帝王们的朝拜之山。

泰山千百年来一直是帝王们向往的东方乐土,而封禅泰山更是因为特殊的政治意义而成为历史上每一个皇帝都渴望的荣耀,但由于其严苛的条件限制,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有这样的机会,只有“受命于天”的皇帝,为了答谢天帝的“受命”之恩,才能在泰山顶上积土为坛,增泰山之高以祭天,表示功归于天;然后,再到泰山之前近地祗的梁父、社首、云云等小山丘设坛祭地,表示厚上加厚,福广恩厚以报地。

一代帝王登封泰山,被视为国家鼎盛、天下太平的象征,皇帝本人也俨然成为“奉天承运”的“真龙天子”,历史上有幸能成为这样真龙天子的皇帝,除了《史记》所撰的七十二王,他们的名字大多已不可考,真正载入史册的共有12位。
封禅和朝拜泰山,载入史册的是从秦始皇开始,秦二世、汉武帝、汉光武帝、汉章帝、汉安帝、隋文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清圣祖、清高宗等帝王,都曾到泰山登封告祭、刻石记功。其中汉武帝七次东巡登封。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封禅泰山的皇帝是宋真宗。元明以后改为祭祀。清乾隆十一次朝拜泰山,六次登岱顶。历代帝王借助泰山的神威巩固其统治,而泰山又因封禅告祭被抬到与天相齐的神圣高度。一座自然山岳,受到文明大国的历代最高统治者亲临封禅祭祀,并延续数千年之久,几乎贯穿整个封建社会,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精神文化现象。
最后一位泰山封禅的皇帝是宋真宗,为什么自他之后只有朝拜而不再封禅了呢,大概是因为宋真宗之封禅是一场自导自演的戏剧,戏弄了君权神授的神圣性,让后代皇帝不敢再躺枪吧。

澶渊之盟签订以后,似乎是天下太平了,但是,大宋上下群情激愤,连皇帝自己也后悔莫及,毕竟年年要向辽赔一大笔款,这不得不使他感到屈辱和沮丧。为了冲淡这种负面影响,他开始寻找一种精神的依托和信仰的支持,于是他想学当年秦皇汉武,到泰山封禅。

但是,封禅不是件简单随便的事,不是每一个帝皇都可以登临泰山这座神圣的高山。当年唐太宗李世民曾想登泰山封禅也由于达不到这种境界而终止。一个签订了屈辱条约的皇帝欲登泰山封禅?不怕天下笑话吗!

但是宋真宗却为了找回皇帝的尊严,洗脱耻辱,便使用了大臣王钦若的计策,伪造天书

于是一场君臣共谋,伪造天书,登泰山封禅的闹剧由此开演。

毕竟是向天下人说谎,皇帝也心虚,真宗力了说服宰相王旦,不惜屈尊请王旦喝酒,而且还暗送金银宝物,皇帝向大臣行贿,也是历史上少见之奇事。王旦也是聪明人,知道这些钱财不好拿,必须好好配合了。
公元1008年正月,宋真宗召见王旦、王钦若等人,他说,去年某天我半夜做了个梦,梦中一个神人告诉我,要在下月初三日在正殿做道场一个月,然后就会降天书《大中祥符》三篇。我依神旨做了,现在果然有黄帛落在承天门屋角上。我仔细看了,这就是天书。于是当众宣读天书,无非是歌功颂德,把真宗吹上了天。还说大宋会国运昌盛。

天书被藏匮中,群情振奋,京城百姓大吃大喝几天。

有关天书的消息传遍京城并向全国散布。真宗赵桓在家中静静地等待,等待着一道道来自各地官员的奏章。
好消息终于来了,兖州的一千二百八十七人来到京城,请求皇帝到泰山封禅。赵桓心里高兴,但还是要推辞的,功德不够不敢登泰山啊云云,再三请求,再三婉拒,既然是做戏,就要把戏做足,不留破绽。宰相王旦又一次不失时机地出场,率领文武百官,地方官员,甚至佛教道观人士跪请皇帝顺应天意,封禅泰山。同时天书再降。

赵桓看见时机成熟了,受宠若惊的他庄严地向全国宣布,为了表示对上天的敬仰,我决定亲临泰山封禅。
真宗遂决定当年十月赴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曾问权三司使(财政大臣)丁谓经费有无问题?丁谓回答:“大计有余。”这更坚定了真宗过封禅瘾的决心。六月的一次朝会上,真宗又继续演绎着上回那个故事说:“去年那位神人又托梦告知,将有‘天书’降于泰山。”果然,王钦若上奏说,泰山下有醴泉涌出,泉旁的亭中有“天书”下降。于是群臣再纷纷上表称贺,乞加尊号“崇文广武仪天尊宝应章感圣明仁孝皇帝”,真宗拜受。至此,封禅的舆论准备,可谓相当完满。其他准备工作也正风风火火地进行着,如令匠人们专门制造了奉迎 “天书”使用的“玉辂”。

  十月初四,以玉辂载天书为前导,赵恒在庞大的仪扈从下居中,文武百官紧随其后,封禅队伍浩浩荡荡向泰山进发了。大队人马走了十七天,才从京城来到泰山脚下。仪仗、士卒遍列山野,两步一人,数步一旗,从山下一直排到山顶,其气势着实宏大。十月二十三日清晨,赵恒在斋戒三天后,头戴通天冠,身穿绛纱袍,乘金辂,备法驾,在众臣簇拥下,登上南天门,来到岱顶神庙。次日,举行隆重而繁琐的仪式,封祭昊天上帝及五方诸神,礼毕下山。再以同样隆重的仪式,在杜首山祭地祗神。最后登上朝觐坛,接受百官、外使和众僧的朝贺,上下传呼“万岁”,振动山谷。然后大赦天下,文武官员进秩,赐天下大酺三日,各地举行公费宴庆。
十一月,真宗的大队人马还拐到曲阜谒拜了孔庙,加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命近臣分奠七十二弟子,然后参观了孔府,游览了孔林,赐钱三百万。以封禅礼成,诏改乾封县为“奉符县”。真宗还作《庆东封礼成诗》,令诸臣唱和,最后盛宴群臣。回到京城开封,诏定“天书”下降京城之日为“天庆节”,“天书”降于泰山日为“天贶节”,命文臣将其封禅泰山之行编成《大中祥符封禅记》一书。封禅大典前后历时五十七天,此后天下争言符瑞,群臣也争上表章,竞献赞颂之词,举国如痴如醉。

  在其后的日子里,各地不断有符瑞吉兆像卫星一样放出来。如陕州报告说:“黄河自清”了,解州又发生“池盐不种自生”的奇迹,河中府百姓居然在中条山苍龙谷发现了黄金护封的仙书《灵宝真文》……真宗都深信不疑。大中祥符三年(1010)六月,河中府士人、父老、僧道一千二百人恳请真宗到汾阴祭祀后土,其后又有文武官员和各界代表三万余人到京请愿,要求真宗亲祀汾阴后土祠。真宗这时对制造大排场以抬高声望的做法似乎已经上瘾,决定明年春天亲祭汾阴地神。

  大中祥符四年(1011)正月二十三日,赵恒又率众启程,西祀后土的队伍仍以“天书”为前导,经洛阳,出潼关,沿黄河北上,直趋汾阴(今山西万荣县西南)。历时二十一天才到山西宝鼎奉祗宫,以封禅泰山的隆重礼仪祭祀后土地祗。完成后,真宗又过黄河,折道向西,来到华山,补上拜谒祭祀西岳庙的礼仪。归途中,又在洛阳停留了二十多天,再去巩县(今属河南)拜祭祖宗三陵(太祖之父的永安陵、太祖永昌陵、太宗永熙陵)。直到四月初才回到京城,前后闹腾了近七十天,这趟“西祀”比“东封”耗费更大。准备工作就做了年余,修行宫、治道路、征民夫、役兵卒、贡钱物,动辄上万人,几十万钱帛。一些正直的朝臣上书劝谏,真宗根本听不进去。回来后,又是加官进俸,又是派使臣分赴五岳,为诸岳册封帝号,仍忙得不亦乐乎。

  大中祥符五年(1012)十月的一天,真宗又忍不住演绎上回的故事,还说那位神仙托梦,传达天帝的旨意:“令先祖赵玄朗授你天书。”不久,这位先祖果然托梦告诫真宗:“要善为抚育苍生。”真宗认下这位子虚乌有的先祖后,马上出台了一连串举措:一是命天下为圣祖避讳;二是为圣祖上尊号,并配上一位圣母;三是在京城建造景灵宫,供奉圣祖和太祖、太宗像,其规模仅次于太庙;四是在京城最大的道教宫观大殿里供奉玉皇和圣祖的塑像;五是下令天下州县天庆观增建圣祖殿,官员上任和离职都必须拜谒;六是命宗正寺修订皇室家谱,增入圣祖事迹。由是真宗带头撰写《圣祖降临记》,王钦若的《圣祖事迹》、盛度的《圣祖天源录》等也纷纷出笼。
一个皇帝为掩饰自己的无能竟然如此欺骗天下百姓,劳民伤财,这大概就是宋朝富而不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