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看清宫戏的朋友,一定都知道清王室有这样一段历史:九子夺嫡。也许大家也很疑惑,为什么康熙的九个儿子都要争皇位

毕竟当今大多数人都被内卷卷怕了,如果能有机会躺平,那是再舒服不过的。

在大家的印象中,虽然当不上皇帝,怎么说也是个王爷,肯定吃穿不愁,何不无忧无虑地当个闲人,非要拿捏着才比十分之一多一点点的几率,去争一个不一定能花落自家的王位。

那我们今天就来好好分析分析吧。

01

首先呢,这一场皇位之争严谨来说,并不算是“九子夺嫡”,因为不是每个皇子都去争着当皇帝。

再严谨一点说,这场争斗应该是“康熙废储”,因为正是他废黜储君才引起其他皇子对皇位的觊觎。

康熙皇帝当时并不只有9个儿子,,说是九子夺嫡是因为其中的9个参与了皇位的争夺,分别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也就是太子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还有十四阿哥胤禵。

九子夺嫡的王爷们几乎没有好下场为什么他们非要争皇位,九子夺皇位

因为担心自己死后,皇子们为了皇位自相残杀,所以康熙早早就立了储,也是他唯一的一个嫡子,皇后赫舍里氏所出的二阿哥胤礽。

康熙对这个儿子十分看重,从小培养,在学识和武功方面,太子不负所望。可是由于康熙的宠爱,胤礽越长大性格越骄纵。

康熙亲征噶尔丹途中生了病,召胤礽前来看望,哪知胤礽对父皇根本毫不关心。而且之后兄弟老十八病重而死,胤礽也毫无悲伤之情。

胤礽对亲情的冷漠让康熙帝很是痛心,加上他在宫外胡作非为,而且结党谋取皇位,康熙帝觉得忍无可忍,决定废储。

九子夺嫡的王爷们几乎没有好下场为什么他们非要争皇位,九子夺皇位

这一波操作也使其他皇子纷纷起了野心,大阿哥胤禔使厌胜之术谋害老二,而这一“阴谋”被老三揭发。于是康熙褫夺了老大的爵位,又将老二复立为储。

然而没过多久,老二又开始故态复萌,于是康熙一怒之下再次废储,这也正式拉开了“九子夺嫡”的大幕。

不过事实上,真正参与争夺只有6位皇子,因为只有他们6个是真正有行动的,分别是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老八和十四。

为什么大阿哥胤禔要争,因为兄弟中他最大啊,按立长原则,皇位就该是他的。但是我们也别忘了,最传统的皇位继承制是嫡长子继承制。

九子夺嫡的王爷们几乎没有好下场为什么他们非要争皇位,九子夺皇位

虽然老大胤禔是长子,但不过是庶长子,真正的嫡长子是老二胤礽,这也是他两岁就被立为皇太子的原因。

而老大如果想当皇帝,也得老二倒了才轮得上他。再者,康熙一直对这位长子没什么好感,老大的胜算其实并不高。

老二争皇位的理由就更简单了,因为皇位本来就是他的,他可是皇太子啊。所以其他兄弟垂涎皇位,他就必须捍卫。

老三看上去似乎对权力和皇位没有什么想法,实际上从他举报老大加害老二就能看出来,其实他对皇位同样在窥视。因此,老四上位以后也要将他除掉。

老四是典型的野心家,本来也对皇位虎视眈眈,后来老大老二倒了台,他自然也就更想入非非。

九子夺嫡的王爷们几乎没有好下场为什么他们非要争皇位,九子夺皇位

老八和老四一样,除了好强和野心大以外,他还是一个“贤人”,几乎完美到大家都喜欢他。所以当他看到太子被废时,心想以自己的贤能和声望,还是很有机会登上宝座,可惜操之过急。

十四本来是八爷党,可老八因为“海东青事件”上位无望,于是转为扶持弟弟十四阿哥胤禵夺取帝位。

九子夺嫡的王爷们几乎没有好下场为什么他们非要争皇位,九子夺皇位

众所周知,在这场兄弟之争中,最终胜出的是四爷胤禛。他也是在太子二度被废以后,意识到其再无东山再起的希望,于是开始结党谋位。

九子夺嫡的王爷们几乎没有好下场为什么他们非要争皇位,九子夺皇位

他的集团内部有十三阿哥,还有隆科多、年羹尧、张廷玉、鄂尔泰、李卫等朝廷核心重臣。平日里韬光养晦,兄友弟恭,并且在康熙面前表现十分诚信孝顺,因此赢得了康熙的信任,获得遗诏传位,继承大统。

02

以上九子夺嫡的过程和党派,已经写得简单再简单,但大家还是会看得有些晕头转向对吗?这几个皇子为了个皇位,勾心斗角的到底有什么好处?

自己已经是高高在上的王爷,锦衣玉食、呼风唤雨,何苦要当个操劳的皇帝,终日为朝政烦心呢?

如果你是这么想,那就真的错了,因为在清朝当王爷,根本没有那么享福。

九子夺嫡的王爷们几乎没有好下场为什么他们非要争皇位,九子夺皇位

我们可以看到,明朝的王爷的确是可以当个御用闲人,因为他们长到一定的年纪,就要被皇帝“外派”。

皇帝会封他们为藩王,给他们一块地,他们自己就是那一片的主人,享有那个地域的政治权力。而且还有钱,因为当地的赋税都是落入藩王的口袋的。

不过他们出了京,就不能再回去,除非有圣旨召唤,而且朝中大事也轮不到藩王们议论。他们只拥有地方的政治权力,但没有中央的决策权。

九子夺嫡的王爷们几乎没有好下场为什么他们非要争皇位,九子夺皇位

明朝的大胖子王爷福王朱常洵,出京就藩河南时,万历皇帝就赏了他良田四万亩。福王还“嫌”太多自动要求减半,可是整个河南都没有两万亩的田,只能又从湖广两省和山东再划了些地补足。

并且,整个四川的盐井茶税,还有江都太平一带的杂税,也归朱常洵所有。有地有钱这么享受,当然没想过去争夺皇位。

可是清朝的王爷却没有这样的待遇,甚至可能连明朝“最穷”的王爷都比不上。清朝王爷不准离京,也没有封地,他们的收入来源基本靠皇庄分拨。

九子夺嫡的王爷们几乎没有好下场为什么他们非要争皇位,九子夺皇位

更何况,清朝实行爵位递减,因此大多数的皇族都是“富不过三代”,几代以后除了有宗室之名,权和钱都没有。

加之清朝的皇帝十分注重自己的权力,而王爷是有权参政的,所以大部分王爷并不好过,一点小事就可能被皇帝捉到把柄借题发挥,不仅夺爵,还可能圈禁,甚至祸连家人。

九子夺嫡的王爷们几乎没有好下场为什么他们非要争皇位,九子夺皇位

最重要的是,清朝的皇帝并不是遵循嫡长子继承制即位的,而是选贤举能,更有可能是皇帝心水你了,你就有机会。所以皇帝没咽气以前,每个王爷都是有可能当上皇储的。

也只有登上九五之尊之位,才能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因此对于清朝的王爷们来说,只要有一丝机会可以万人之上,自然都要拼命一搏。

九子夺嫡的王爷们几乎没有好下场为什么他们非要争皇位,九子夺皇位

九子夺嫡中,康熙的九个儿子为何一定要去争皇位?

龙生九子,子子不同。清朝时期康熙末年,就出现了“九子夺嫡”的事件。这件事情的发生并不突然,任何人都对于至高无上的皇位都心有所想,身为皇子的他们也自然不例外。但是争夺毕竟会伤和气,那这九个儿子就不能去做闲散的王爷,非要去争这个皇位吗?

公元1662年,年仅八岁的康熙登基,六年后亲政。在位勤勤恳恳,有着许多功绩,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记载的在位时间最久的一个皇帝。而在他亲政的后期,他的九个儿子便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九子夺嫡”。这九个儿子从大到小分别是老大胤褆,老二胤礽,老三胤祗,老四胤禛,老八胤禩,老九胤禟,老十胤、十三胤祥和十四胤禵。

从公元1636年清军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清朝采用了本民族文化与汉文化大融合,从整体上来看,几乎都采用了汉文化,但是在皇族内部,依旧是沿用着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从最开始的大清第一位皇帝皇太极到最后的溥仪,皇室的继承制度都十分残酷。

皇太极执政时,除去了原本与他共同执政的三大贝勒,他死后,权利便落到了自己的兄弟多尔衮身上。多尔衮性子刚烈,掌权以后就开始清扫障碍,打压了同胞兄弟,还扼杀了皇太极的子孙。由此可见,皇位有时候并不是每个皇子都想去争抢的宝物,有的人单单只是为了能够保全自己的性命。

康熙作为清朝的第二任皇帝,前面发生的夺位事件历历在目,就算是现在的皇子要争夺皇位,那也无可厚非。毕竟生命诚可贵,每个人对于生的本能都是远无止境的。都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那么,一个不想当皇帝的皇子自然也不是一个好皇子,这是有事实根据的。

根据我们现代人的看法,可能会觉得选择当一个闲散王爷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情,危险系数也不高,做个米虫也没什么不好。但是我们毕竟不是当事人,皇子们的想法我们很难得知。中国向来遵守礼仪制度,皇帝的位子是万人敬仰的,任何人对于天子的威严都不可忽视。在这层权利中心,距离皇帝最近的位子,除了太子之位,就剩下了各宫皇子。

康熙末年,作为太子的胤礽被废,也就意味着剩下的皇子可以去竞争那个原本没有机会的位子。这样想来,是个人都会心动。皇权至高无上,所有人都会臣服于你的脚下,任何人见到你都要行跪拜之礼,还不能触怒你的圣言,可想而知其诱惑力之大。

有人说,在参与夺位的时候,看着情形不对就撤不就不会受到伤害了吗,而且竞争者都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彼此之间都有血缘关系,不至于下死手。但是事实往往颠覆人们的想象。一旦踏上了争权夺位的道路,就像开弓没有回头箭,再也不可能全身而退。“九子夺嫡”中的三阿哥胤祉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他夺位进行到一半便放弃了,但是结果却不尽人意。

公元1722年,雍正继承大统后,他便把三阿哥胤祉派往偏远地区看守皇陵,而后又遭受到幽禁,直至胤祉死亡,才算结束了这胆战心惊的一生。有人会提出建议,努力去拼上一回,但是事情往往没有想象那么简单,皇位争夺战只有一个目的,这个目的开始后,有人便会使尽浑身解数,成功的概率实在太小。

很少有人做到以德报怨,大多数时候都是睚眦必报。争夺皇位时,你的兄弟伤害了你,你是不可能会选择原谅的。再者,跟随你的大臣们从这场战争开始时就跟在你身边了,你们是同一条线上的蚱蜢,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些身边人会帮助你渡过难关,但同时也会催促你前进,毕竟这些都是掉脑袋的事情。

一旦失败,面临着的有可能就是全家被流放,甚至是满门绝后。另外,皇帝对于下面的皇子争夺皇位并不会出面制止,因为任何一位皇子都会威胁到他的地位,只有鹬蚌相争,皇帝才能坐享渔翁之利。清朝时期的皇子与其他朝代的皇子相比,确实要寒酸些许。

他们的俸禄要低得多,而且位置的继承还要参加爵位考试才能获得。可想而知,争夺皇位,过上更好的日子就顺理成章成为皇子们的希冀。皇位只有一个,但是皇子众多,为了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保全自己的性命,清朝的皇子自然不愿意当一个闲散的王爷,日日提心吊胆。

九子夺嫡的王爷们几乎没有好下场为什么他们非要争皇位,九子夺皇位

康熙的九个儿子为什么要争皇位,当个无忧无虑的王爷不好吗?

历史沧澜来回答这个问题,观点如有不合适,欢迎指出。

我们先从第一个方面来回答,为什么争皇位?历史沧澜分析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一,至高无上的皇权诱惑力

最高统治者的宝座,从来不缺前赴后继争夺的人,古今中外都如此,为了至高无上的权力,父子都可能相残,更何况是兄弟。

所谓天家无父子,天家无手足。齐桓公的儿子们争王位,连他们老爹死了都不管,尸体都臭了。隋炀帝弑父,唐太宗玄武门之变,明成祖的靖难之役……历史上这种事情比比皆是。

清朝的皇子们自小就要接受严格的教育,这些为皇权争夺的事例,早已融进他们的潜意识,谁都跑不了,除了那些个小娃娃还不懂。

二、生在皇家,争皇位也是争生存

皇权至高无上,生在皇家,是离这个位置最近的人,你的兄弟,从出生就有很大可能成为你的竞争对手,或是对你有威胁的人。

所以,没当皇帝前是你争我夺,相互厮杀。当了皇帝,要么是出于报复,要么是出于自保,对兄弟也往往不会手下留情。

历史上的例子太多了,秦二世胡亥即位,不光矫诏处死扶苏,还杀尽了他的兄弟姐妹。

西晋八王之乱,宗室相残。

南北朝皇权更替频繁,皇室的杀戮就更重了,生在皇家虽有富贵,却可能是随时朝不保夕,也难怪那时候上自皇室,下至平民,都崇信佛教。实在是对现实绝望了才寄希望于来世。

所以,有时候挣的不光是皇位,还是生存的机会。成王败寇,谁都想搏一把,谁都不甘心做案板上的鱼肉。

看雍正即位后对那些与他争皇位的兄弟的手段,也恰恰证实了,皇位不仅是权利和宝座,也是活命的机会。

那有人要说了,历史上也不都是兄弟相残呀,不是也有活得好好的皇子宗亲吗?

的确有,而且也不少,但每个朝代不同,状况也不一样。能做个无忧无虑的富贵闲散人。的确也不错,但前提,能不能有这个机会。清朝的皇子们是很少有机会做富贵闲人的,原因如下:

一、清朝的继承制度

我国自西周开始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虽然有一定的弊端,但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让统治阶级内部权利更替相对稳定。

名分早早定下来,其他不是嫡长子的人心中没那么大期望,也会安心做个臣子,甚至还会出现忠心耿耿的守护江山和正统的臣子。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周公。

还有汉、唐、宋、明。大部分时候是遵循立嫡立长原则的,这样新皇帝和他的兄弟间矛盾也会少很多,至少不会不死不休。

大清的皇位继承却不是按这个立嫡立长的原则来的,绝大多时候,是按“立贤”来。

这可能跟他们的少数民族的传统,或者说习惯有关,毕竟是游牧民族入主中原,虽然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但或多或少还是保留他们自己的一些传统。

比如说蒙古人的传统是“少子守业”,虽然满族没有“少子守业”这个说法,但也没有必须嫡长子守业的规矩。就以康熙之前的大清皇帝来说,皇太极、顺治、包括他康熙、都不是嫡长子。

立嫡立长,标准是固定的摆在那的,谁都无法质疑。但“立贤”这个标准可就是见仁见智了,皇子们都想表现出自己的本事,自己的贤能,可到底谁“贤”,就看皇帝老爹怎么看了。

九龙夺嫡时,八王爷还有“贤王”的美名呢,不照样被康熙骂“辛者库贱婢出身”,彻底断了争皇位的资格。

尤其是,康熙一开始按照立嫡长子的标准立了老二胤礽(生母孝诚仁皇后),可后来随着自己年纪越来越老,太子越来越大,因为种种原因,对太子两立两废。

太子被废了,不就等于给那些个年长的皇子们送去了争位的希望吗,更何况康熙那几个儿子也都是各有能力,谁能不眼馋皇帝的宝座呢。

二、清朝对皇子的待遇和管制还是挺严苛的,想做富贵闲人,几乎不可能。

看下面的亲王待遇表

和官员比,也没多多少,但王府养的人,那可是不少啊,那个王爷不是三妻四妾,奴仆成群呢,一大家子人要养,和官员比,日子也不会富裕多少。而且还有一点很关键,并不是所有的皇子都能封王。

看一下康熙儿子的封王情况从表格中能看出来,康熙在世,只封了4个亲王,3个郡王,3个贝子。

其余10人,除了废太子胤礽外,都是什么爵位都没有的“光头阿哥”。而光头阿哥的俸禄,每年只有约1000两银子加500石禄米,平均每月还不到百两银子和百石禄米。

老婆孩子一大家子人,皇子可能还没地方当官的油水多,你说这些皇子能平衡啊,日子想过逍遥也逍遥不起来呀。

咱来个扎心对比:明朝王爷待遇

明朝的藩王是皇帝封一块地,在京城长到一定年龄就要就藩,没有圣旨不准进京。

藩王除非犯了谋逆不赦之罪,其余罪行一律由宗亲会议报皇帝裁决,不得逮捕。

除了政治特权,藩王还有经济上的特权,他们都享有终身俸禄,每年50万石禄米,还有各种的税收都归他们享有,此外还占有大量的良田。

并且明朝的王爷不准参政,政治权力等于零。也就是说不用干活光拿钱,富贵闲人做的不要太潇洒。

清朝皇子们没有封地,无故不得离京,就是说只能在北京居住

但是清朝的皇子可以参政。

最重要的,皇子们不管愿不愿意,都得办差,甭管你有没有争位之心,活你得干,干不好还会受罚。可是干得好了,会不会引起兄弟们和朝臣们的注意,就算没有争位之心,也会被当成假想敌吧。

所以这种制度下,其实就是在鼓励皇子表现,鼓励皇子们竞争。每个皇子都有继承权,而且一旦继承皇位那就是咸鱼翻身了。

所以,即使自己不争,也会站队。像十三站队老四,虽然被圈禁,但老四登基之后,对十三可是封亲王,倚重有加,比对自己同母的弟弟都好。

康熙时的九龙夺嫡,总感觉有点被他默许的意思。也许,他就是要看看谁最强,谁最有能力继承皇位。

最后选出的雍正帝,确实对王朝的发展做出很多贡献,忽略他对部分兄弟的刻薄。这可能也跟他们游牧民族血液里对强者的崇拜有关系。

我是历史沧澜,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不同观点,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