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皇帝,整日离不开的青词,究竟是个啥,就连严嵩严阁老,为迎合皇帝,不惜以六十二岁高龄从头学起,每日笔耕不辍,就为了能写出一篇让老大满意的青词。
当然现实是很残酷的,青词不是谁都能写好的,毕竟明朝最难写的文章,绝对不是八股文,而是青词。
所以,严嵩严阁老的学习态度让人肯定,但结果却未能让老大满意,反倒是他的独眼儿子严世藩,代写的青词,受到了老大嘉靖的表扬。
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青词究竟是个啥?
(1)
大名鼎鼎的青词究竟是个啥,起源又在哪?
嘉靖皇帝,尤其信奉道教,自己还给自己弄了一堆道号,最长的一个"九天弘教普济生灵掌阴阳功过大道思仁紫极仙翁一阳真人元虚玄应开化伏魔忠孝帝君",足足有37个字,比他死后的谥号都长。
青词又称绿章,是道教举行斋醮时献给上天的奏章祝文,是献给上天的奏章。
起源于唐朝,唐代李肇《翰林志》:“凡太清宫道观荐告词文用青藤纸,朱字,谓之青词。"
一般为骈俪体,用红色颜料写在青藤纸上,要求形式工整和文字华丽。
例如:
洛水玄龟初献瑞,阴数九,阳数九,九九八十一数,数通乎道,道合原始天尊,一诚有感。岐山丹凤双呈祥,雄鸣六,雌鸣六,六六三十六声,声闻于天,天生嘉靖皇帝,万寿无疆。
看着挺玄乎的,其实说白了,就是跟现在上坟烧纸一个道理。青词是道士烧给太上老君等一些神仙的,而普通人烧纸是烧给自己逝去亲人。
只是,青词除了陈述个人愿望外,还兼议论叙事,而且笔法也十分玄乎,让人莫名其妙,其中嘉靖皇帝尤其喜欢故弄玄虚。
最后,再说一下,青藤纸,就是用青藤树皮做的一种纸,用于祭祀之用。
(2)
说完了,青词是什么,再说下这玩意怎么用,《明朝那些事儿》描写了一个小故事。
一次扶乩中,嘉靖皇帝和神仙们展开了一次深入沟通。
这一次,嘉靖提出了一个十分有深度的问题:为什么天下未能大治呢?
当然,根据程序,他提出的这个问题是密封的,只有神仙知道而已,但在他把纸条交由蓝道行同志转呈的时候,由于神仙大人出差,蓝大仙自然当仁不让,临时担任了代言人的角色。
所以当写有问题的青藤纸,被当众焚烧之后,在中风太监的操控下,神仙的回答显露在沙盘之上:"奸臣当道,贤臣不用!"
看到神仙发话了,嘉靖随即写了第二张纸条:"奸臣何人?贤者何人?"
神仙再次回答:"奸臣如严嵩,贤者如徐阶。"
如此看来,严嵩和徐阶的知名度实在很高,居然连神仙都知道。
忽悠继续进行,但如果你认为嘉靖就这么好糊弄,那就错了。
这位聪明绝顶的皇帝发出了质疑:"既然如此,为何奸人不遭天谴?"当蓝道行偷看到这句问话时,估计他的精神已经紧张到了极点,但他没有慌乱,而是做出了一个完美的回答:"留待皇帝自裁!"
原来老天爷也是尊重自己的,嘉靖终于满意了,严嵩严阁老的的命运也就此定局。
从这个故事来看,嘉靖皇帝写青词,烧青词,到底是真心问神,还是图个心安,甚至是上坟烧报纸,糊弄鬼,后人也无从得知。
(3)
青词,对于信奉道教的嘉靖皇帝来说十分重要,但是对于那些不信奉道教的大臣来说,为什么也有那么大的吸引力。
因为,嘉靖皇帝很重视,上行下效罢了。
他认为如果青词的质量不高,是会得罪神仙的,而神仙大人一生气,自己长生不老的报告可能就批不下来。
为了讨皇帝欢心,帮助嘉靖皇帝给神仙打报告,就成了大臣们的首要工作。
其中,每日笔耕不辍的,不单单有天赋有限的高龄写手严嵩严阁老,还有幡然醒悟、努力奋进的徐阶徐阁老,都是群臣的典范。
根据《明史·宰辅年表》统计显示,嘉靖十七年后,内阁14个辅臣中,有9人是通过撰写青词起家,人称"青词宰相",这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
这其中经常写青词,送给嘉靖,且文辞优美,得到当时的大臣们公认的,写这种马屁文章水平排第一的是状元李春芳,第二名就是高拱,第三名大概能排到严世藩。
其实夏炎也能排在前三,但夏阁老不给嘉靖面子,得看心情才写,所以跌出了三甲。
参考资料来源于:明朝那些事儿
感谢您读到这篇内容,写得不好,请您见谅,如果有一点小小的感兴趣,麻烦您点个赞和关注,谢谢啦。
“青词”是什么东西啊?嘉靖皇帝为什么喜欢它啊?
青词青词又称绿章,是道教举行斋醮时献给上天的奏章祝文。一般为骈俪体,用红色颜料写在青藤纸上。
在明朝嘉靖帝时,由于嘉靖帝爱好青词,使善写青词者能够得到重用。《明史·宰辅年表》统计显示,嘉靖十七年后,内阁14个辅臣中,有9人是通过撰写青词起家的
嘉靖皇帝之所以喜欢青词,纯属于个人爱好,就和唐玄宗喜欢梨园,宋高宗喜欢丹青是一个道理,不过这都是玩物丧志的表现
请问 嘉庆年间 严嵩会填青词 这(青词)是什么
青词,又称绿章,是道士斋醮时上奏天神的表章,用朱砂写在青藤纸上。旧时神多,凡间要告诉天神的事也多,于是文人客串,青词绿章竟渐成一种文体,道士也渐失“专利”了。严嵩的青词也是写得极好的,曾经一度无人能够望其项背。青词并不好写。那是一种赋体的文章,要求能够以极其华丽的文字表达出皇帝对上天神灵的敬意和诚心。嘉靖求仙心切,性子又急,所以青词总是供不应求,常常能把那些阁臣憋死。然而严嵩却有求必应,得心应手。这并不奇怪。严嵩原本就是颇负盛名的诗人,文学修养很高,自然长袖善舞。严嵩又尽心,使出浑身解数,殚精竭虑,揣摩铺张。结果一来二去,竟然只有严嵩一个人写的青词能让嘉靖满意(醮祀青词,非嵩无当帝意者)。
于是严嵩“入阁拜相”,在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八月(也就是“壬寅宫变”前两个月)拜武英殿大学士,入直文渊阁,成了“宰相”。这时严嵩已经六十多岁,却“精爽溢发,不异少壮”。入阁以后的严嵩当然还要撰写青词,但更重要的还是“揣摩圣意”。嘉靖虽然是个混蛋,却不是昏君;虽然躲在西苑,却没有大权旁落;虽然整天求仙问药,却一刻也没有放松对朝廷的控制。许多重大政治问题,嘉靖都是自己已有成见才去咨询阁臣的。因此,阁臣的本事,就在于能够摸清嘉靖的心思,说出皇帝想说的话,甚至皇帝想说而不方便说的话。严嵩正好就有这样的本事。他和他的儿子严世蕃,差不多每次都能把嘉靖的心思猜个八九不离十,所奏自然“甚合朕意”。这在嘉靖看来,是严嵩父子忠心耿耿,勤于王事;在别人看来,则认为皇上对严嵩言听计从。至于严嵩,当然不会说穿其中的秘密。他们父子正好趁机欺上瞒下,以售其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