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禅,我们知道,这在古代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是一件只有皇帝才能做的事情。古代封禅的皇帝总共也就只有六个人,其中不乏秦始皇汉武帝这样的,我们所知道的很多很厉害的人物。然而这些人也就罢了,他们的确是有资格封禅,但是还有一个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能够与别人相比的皇帝,宋真宗。而且,在宋真宗之后,也就再也没有皇帝封禅,不管有多大的功绩,这是为什么?

宋真宗封禅以后,为什么后世帝王功劳再大也不封禅

我们知道,古代皇帝,如果他自认为有了莫大功绩,必然要封禅。比如秦始皇、汉武帝等等。可是,明清两朝,对历史做出巨大贡献的君王也不少,比如朱元璋恢复汉人的江山,康熙帝实现国家的大一统,他们自己对自己在历史上的功绩,也很自得。可为什么他们却没有封禅呢?而且,中国古代自从宋真宗封禅以后,再也没有帝王封禅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搞清楚,封禅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诚然,古代皇帝封禅,有夸耀自己的文治武功的意思。但这不是古代帝王的根本目的。或者说,这是古代帝王说在面上的话,他们真实的企图并不是这样的。那么古代帝王封禅,真实的企图是什么呢?

宋真宗封禅以后,为什么后世帝王功劳再大也不封禅

真实的企图是表明“君权神授”。

我们来分析一下封禅最有代表性的三个皇帝的情况。一是秦始皇,二是汉武帝,三是宋真宗。

秦始皇依靠武力统一了六国。但是,被灭亡的那些国家的王室后人,肯定不满。被征服国家的老百姓,肯定不服。还有一众的知识分子,也对其君王地位深表怀疑。

秦始皇要堵住众人的口,光靠严刑峻法,光靠焚书坑儒,肯定是不行的。所以他才努力给国人灌输“君权神授”的思想,让国人相信,他成为最高统治者,绝不是靠武力,而是靠“神授”。

宋真宗封禅以后,为什么后世帝王功劳再大也不封禅

汉武帝的时候,也存在思想混乱的问题。由于刘邦是第一个平民天子,所以,刘邦得皇位,大家更加不服和怀疑,造反不断。而刘邦也没有更多的办法,只能一味地杀人,杀功臣,实施武力征服。但是,越是武力征服,越容易造成思想混乱。

到汉武帝的时候,汉朝已经依靠武力,解决了功臣威胁的问题,解决了藩王割据的问题,解决了外邦入侵的问题。不过,这时候依然思想混乱,再加上汉朝初年,一直信奉黄老学说,对皇权进行了严重的消解。所以,必须重振皇权的威严。因此,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接着又实施封禅,重提“君权神授”的观点。

宋真宗其实一生并没有大功绩,他之所以也要封禅,最能说明这个道理。

宋真宗封禅以后,为什么后世帝王功劳再大也不封禅

当时赵宋王朝是通过黄袍加身,从后周获得政权的。但是,宋朝获得政权后,和辽国连续打了两次仗,结果都失败了,还和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而后周的时候,却是只用了三个月,就收回“燕云十六州”中的三州。这一对比,肯定在当时引起了议论。宋真宗封禅,正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向大家表达赵宋天下,也是“君权神授”的。

那么,为何明清时期,朱元璋,康熙等不采用封禅的方式,来加强皇权呢?

我觉得主要有这几个原因。

宋真宗封禅以后,为什么后世帝王功劳再大也不封禅

一是明清统治者不需要用封禅加强皇权。

朱元璋在建国以后,搞了一连串加强皇权的措施。比如取消宰相,打击功臣,严刑峻法等等。这些措施已经极大地削弱了对皇权构成威胁的因素。清朝承袭明朝的一系列制度,其皇权的威严也相当稳固。而且,我们只要看看,明清时期,几乎很少出现对中央皇权构成威胁的事情,就可以看出,当时的皇权有多么稳固。

二是明清时期的封禅的地点存在疑虑。

朱元璋当时定都在南京,政治中心由北向南转移了,让他再去中原地区的泰山实施封禅,似乎不太合适。如果不去泰山,又去哪儿呢?江南一代并没有合适的地点,也没有先例。而康熙的祖业在东北,如果他去泰山封禅,不是直接向汉人妥协吗?但是如果去东北封禅,他们祖先也没有传下过这样的规矩,也很不合适。

宋真宗封禅以后,为什么后世帝王功劳再大也不封禅

三是明清强力地钳制了舆论。

明清实施了残酷的“文字狱”,强力地钳制舆论。如果要进行封禅,必然会对历史经典进行解读和讨论。一讨论,各种思潮就会泛起。想想秦始皇当年封禅的时候,不少儒生参与讨论,讲出了不少规矩。结果秦始皇烦了,谁也不听,自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封禅,便可看出。封禅在统一思想的同时,也有可能带来思想的混乱。而明清实施“文字狱”,是最好的简洁的统一思想的方式。

四是封禅的效果并不好。

尤其是在宋真宗也封禅以后,这就把封禅的门槛降低了,后世的君王,再也没有觉得封禅是一件了不得的,能起大作用的事情。因此就不再封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