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清朝建立之后,下令要“剃发易服”,改变汉族人原有的传统装束,变成和满族人一样的样子,而因为很多汉人不愿意遵从,满清政府杀了不少汉人。然而到了清朝灭亡的时候,却又有很多汉人不愿意剪辫子了,当时实行剪掉辫子,从发型上改变人们的思维,可是为何却有那么多人不愿意剪头发?

为什么清朝灭亡之后,很多汉人不愿意剪辫子?

原因很简单,因为强制减辫违反了民主自由之精神,属于把个别人的意志强加在大多数人的身上,这就和清初的剃发令一样,正所谓有压迫自然就会有反抗;同时,对于很多传统知识分子看来,清政府退位,民国上台,是名教之奇耻大辱,是以夷变夏,而清室在他们眼里是传统文化的象征,是名教的捍卫者,所以很多传统知识分子宁死也不剪辫子,以示对清室的忠诚,对传统文化的坚持。同时,很多人出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思想,不肯剪辫子。但是问题来了,清朝真的强制全国国民都剃发留辫子吗?

如果仔细看历史,清朝汉人留辫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清初剃发令虽然强制要求剃发,但是并没有强制留辫子。而且天下太平之后,虽然清朝还在坚持剃发令不放,但是已经不再强制执行剃发令,老百姓不当官不当兵不给朝廷扛活,不少连剃发都省了,留辫子更不可能。

郎世宁《羊城夜市图》,描绘的是清朝雍正、乾隆年间广州市民的夜生活,画卷中广州市民大部分都未剃发,也未留辫子,更没有易服,因此可以反应出清朝天下太平后,剃发令就形同废纸。

为什么清朝灭亡之后,很多汉人不愿意剪辫子?

但是,当时的官员,基本都是剃发留辫子的,所以时间长了,上层的风气必然会影响下层,所以老百姓就都扎辫子了,但是不会像人们传统印象那样,前额剃个光头,后脑垂个辫子,大部分老百姓,尤其是农村老百姓不可能天天去剃头,毕竟剃头要花钱,同时自己还要工作来养家糊口,所以时间长了,很多人前额都长满了头发,就像《闯关东》和《投名状》里的男子发型一样,要么是平头,要么是头发留的比较长。

但是这不代表清朝男子不束发扎发髻,实际上一直到清末,男子还是有束发的,只不过是不流行了而已。清末有两个一辈子束发古装的大儒,而且有意思的都是清室遗民,分别是夏震武以及牛兆濂。

这两位一辈子都是束发古装,而且都有很多弟子,尤其是夏震武,甚至都有朝鲜、日本学生向他求学问道。

所以,开头的问题到现在就有了答案,就是清朝在天下太平之后,就不再执行剃发令,或者说是形式上存在,实际上废除。而清末民初之所以有人反对剪辫子,就是我开头说的那几点原因。

为什么清朝灭亡之后,很多汉人不愿意剪辫子?

所以,清末民国除了个别大城市,大多数县城、农村以及其他偏远地区,老百姓依然有留辫子的一直到建国后,也就是50年代,随着最后一代留辫子的人逝去,中国男人才彻底不留辫子。

清朝灭亡后,很多汉族人成为了遗老,不仅不剪辫子,有的还在张勋复辟、成立“伪满洲国”时一马当先,充当马前卒。

是不是很奇怪?

这些是一般读者大众都了解的,一般读者可能不太了解的,还有在元朝灭亡后,很多元朝的汉族官僚士大夫,同样在明朝坚决不出仕,成为元朝的遗老,被称作“元遗民”。

元遗民、清遗老,这两种现象要结合起来看,结合起来评价。

为什么清朝灭亡之后,很多汉人不愿意剪辫子?

现在有很多论调,都认为元朝、清朝不属于中国,不属于中国历史,而是属于蒙古征服史、满清征服史。

这种论调,有的属于思维比较简单的民间话语,特别是网络上,充斥着这类民族主义的论调,认为元、清是屈辱的被征服史。这种论调其实在古代“夷夏之防”的理论中就有,并不新鲜;有的则是比如新元史、新清史带来的学术范式的新进展,当然也不是多新,在大陆传播影响也有十多年了。这是基于学者的判断,认为元、清都是二元帝国,中国史是其帝国史的一部分,不能等同。

上述两种观点,虽然层次差别很大,但却构成了同样的一种图景,构建了同样的想象:元、清两个朝代与华夏族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紧张关系。

为什么清朝灭亡之后,很多汉人不愿意剪辫子?

而事实上,元遗民、清遗老的现象,则以不可辩驳的历史事实,对上述纯粹民族主义的想象进行了修正。元遗民、清遗老的现象说明:在古代中国的个体与朝廷、新朝与旧朝、民族与文化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对于汉族士大夫来说,更多影响他们的,是文化而非种族。

这种文化,一方面,是强调儒家的正统。元、清都是外族,但也同样都尊崇儒学。也就是从文化上归化于华土,这是被当时的大多数士大夫认可的;另一方面,代替元朝的明朝发起于民间,是贫民、流民等底层人士构建的王朝;而民国则彻底取消了传统伦理,连皇帝都取消了,这种巨大的变革,也使得固守儒家精英主义的士大夫,不会认同明朝和民国。

此外,中国确实有遗民传统,既不关系种族,也不关系文化,纯粹是一种从一而终的遗民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