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看武侠小说的朋友肯定不会对雁门关这个地方感到陌生。雁门关以“险”著称,更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有着“中华第一关”的美誉。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以北20公里处,早在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此后命人建立雁门、云中、代郡以防备匈奴。此后雁门关便成了历朝历代的军事重地,相信不少朋友都十分好奇雁门关的历史,这次就为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一起来了解看看吧。

雁门关为什么被称为“中华第一关”?

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万里长城上,有许多关键性的关隘要塞。其中,有9座关隘要塞被称为“天下九塞”,即今天的雁门关、居庸关、八达岭长城、紫荆关、楚长城、黄草梁、井陉关、句注塞、平靖关。

在这9座关隘要塞里,又以雁门关为首。雁门关因此被称为“中华第一关”。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历史最为悠久、战争最为频繁、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广的关隘要塞,经历了数千年的风吹雨打,见证了从西周以来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因此人们说“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

遥想3000年前,周穆王即位之初,雄心勃勃地四处征伐。为了对北方游牧民族形成威慑力,周穆王还花了两年时间,行程35000多里(古里),对边疆地区进行巡视。周穆王巡视的地点之一,就有雁门关。

战国时期,雁门关一带属于赵国管辖。赵武灵王继位后,推行“胡服骑射”政策,推动赵国日益强盛。赵武灵王在打败了林胡、楼烦的入侵后,建立了云中、雁门、代郡。随后,名将李牧奉命镇守雁门。他率领精锐的骑兵部队,以诱敌深入之策,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吓得匈奴十多年不敢南侵。

雁门关为什么被称为“中华第一关”?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着手反击匈奴,派蒙恬率30万大军进行北伐,向匈奴发起主动进攻。蒙恬从雁门出塞,将匈奴打得落荒而逃。匈奴骑兵被迫撤退700里,逃到阴山以北,从此不敢南下进犯,即“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蒙恬收复了整个河套地区,又驻守边境10多年,使得匈奴不敢来犯。

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亲自率领30万大军,出雁门追击韩王信和匈奴军队。匈奴军队使用诱兵之计,将刘邦大军重重围困在白登山,长达七天七夜之久。幸好谋士陈平出了一个计策,收买了冒顿单于的妻子阏氏,刘邦才得以脱险。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汉武帝继位后,对匈奴展开反击。一时之间,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在雁门内外多次击败匈奴军队。李广担任代郡、雁门、云中太守时,与匈奴交战数十次,被匈奴称为“飞将军”。

无休止的战争,给民众带来了深深的灾难。于是,汉朝、匈奴和亲了。年轻貌美的王昭君,从雁门出塞,嫁给匈奴单于呼韩邪。“昭君出塞”,换来了较长时间的和平。雁门一带出现了“遥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和平景象。

雁门关为什么被称为“中华第一关”?

前有“昭君出塞”,后有“文姬归汉”。东汉末年,兵荒马乱,一代才女蔡文姬被俘虏至南匈奴,成为左贤王的夫人。曹操知道这件事情后,派人带着礼物到南匈奴,要将蔡文姬接回来。左贤王不愿意呀,但又不敢违背曹操的话,只好将蔡文姬放回中原。蔡文姬从雁门入关,回到了离别多年的家园。

历史总是在不断重复中前进。615年,隋炀帝意气风发地开始了他的北巡。可是,当他来到雁门一带时,遭到了突厥大军的袭击,危在旦夕。就在这时候,隋炀帝采用了当年刘邦的老办法,走了“夫人路线”,派人向始毕可汗的夫人义成公主求救,这才使得突厥退兵。

隋朝寿命太短,还没来得及向突厥报仇雪恨,就在此起彼伏的起义浪潮中覆灭了。

“铁打的雁门,流水的王朝。”唐朝建立后,依然面临着突厥的威胁。唐朝不修长城,却在雁门一带修筑了一道险峻的关口。这道关口之高,连大雁都飞不过去,因而得名“雁门关”。

雁门关,成为唐朝兴衰的见证者。老将郭子仪,出雁门关,平定了“安史之乱”。名将薛仁贵长期驻守雁门关,防范突厥骑兵南下。仅仅是唐朝,雁门关一带就发生了40余次战争。

雁门关为什么被称为“中华第一关”?

金戈铁马,催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歌。有“鬼才”之称的唐代著名诗人李贺就写了一首《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宋朝时期,宋朝与辽国在雁门关多次展开拉锯战,涌现出以杨业、杨延昭为代表的杨门虎将。

元朝时期,雁门关一度被毁坏。到了明朝,吉安侯陆享在雁门关附近重新修建了一座关城。

在和平年代,雁门关记录的是官员治理。当年,雁门关两侧时有老虎出没,伤及百姓和商人的性命。镇守雁门关的官员叫马公。他弟弟毛遂自荐,要铲除老虎,为民除害,没想到反而被老虎伤害。马公悲愤交加,为弟报仇,终于将老虎杀掉。当地百姓捐资了一块“马公杀虎处”碑,并将他弟弟的遗体埋葬于碑旁。

清朝时期,由于边疆稳定下来,雁门关逐渐失去了边关的作用,城墙逐渐荒废,任风吹雨打,无声地诉说昔日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