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印度文学(公元前15~公元4世纪)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早期的文学。通用的文化语言为梵语,包括早期的吠陀语和规范化梵语。另有俗语。

古代文学主要是梵语文学,又分为3个发展时期,即吠陀时期(公元前15~前5世纪)、史诗往世书时期(公元前4~公元4世纪)、古典梵语时期(公元1~4世纪)。在古代印度文学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有诗歌总集、史诗、寓言故事、戏剧和文论等。

古代印度文学的作品介绍

在这些作品形成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印度古老的宗教(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和种姓制度的影响。

《吠陀》是印度最古的诗歌总集,大约形成于公元前1000年前后,共有4种本集,即《梨俱吠陀》、《阿达婆吠陀》、《娑摩吠陀》和《夜柔吠陀》,以前两种本集文学价值最高。《吠陀》是印度文学的最初源头,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广义的吠陀文学还包括《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等。

此外,公元初期伐致呵利的抒情诗集《三百咏》也流传很广。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古代印度文学的重大收获,集中地反映了古代印度的社会生活和文学成就。两大史诗对亚洲各国,特别是对东南亚地区有较大影响。在古代产生的不少寓言故事中,代表性的作品有《佛本生经》、《百喻经》、《五卷书》等。

古代印度戏剧发达,于公元1、2世纪即已达到相当成熟阶段,4、5世纪步入高潮。先后出现了马鸣、跋娑、首陀罗迦和迦梨陀娑等戏剧家。迦梨陀娑的《沙恭达罗》和首陀罗迦的《小泥车》是印度古典戏剧的典范和重大收获。由于戏剧起源较早并积累了丰富的演出经验,就为戏剧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舞论》是一部用诗体写成的印度最早的文学理论著作。

这时期除了梵语古典文学,还出现不属于雅利安语系统的南方泰米尔语文学。

古代印度通行的文化语言称为梵语,意思是文雅的语言,和比较接近各地方口语的种种“俗语”相区别。梵语中包括早期的吠陀语和后起的规范化的梵语。

从古至今有用梵语写成的大量文学作品,但在12世纪以后梵语古典文学逐渐衰落,重要作品很少;到近几百年间,各种地方语言的新文学兴起,已经取代了梵语文学的地位。

梵语文学根据它的主要作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也大体符合三个发展时期,即吠陀文学、史诗往世书文学和古典文学。

从古至今有用梵语写成的大量文学作品,但在12世纪以后梵语古典文学逐渐衰落,重要作品很少;到近几百年间,各种地方语言的新文学兴起,已经取代了梵语文学的地位。

梵(fàn)语,印度语言之一。(英文:Sanskrit language,天城体书写:संस्कृतावाक्,拉丁字母转写:saṃskṛtāvāk,简称संस्कृतम्,saṃskṛtam),汉传佛教称此语为佛教守护神梵天所造,因此称其为梵语/梵文。现代语言学研究表明,梵语是印欧语系印度语族的一种语言,是印欧语系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同时对汉藏语系有很大的影响。

梵语是现今印度国家法定的22种官方语言之一,但已经不是日常生活的交流语言,2001年仅有1.4万人掌握该语言,是印度官方语言中使用人数最少的语言,严格意义上说,梵语与拉丁文、古代汉语一样,已经成为语言学研究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