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形文字,是由古苏美尔人所创,属于象形文字。英语:cuneiform 源于拉丁语,是cuneus(楔子)和 forma(形状)两个单词构成的复合词,而阿拉伯人则称之为“كتابة مسمارية‎”(haṭṭ mismari)意思是“钉头文字”)

苏美尔人创造了什么文字

简介

公元前3400年左右,楔形文字雏形产生,多为图像。公元前3000年左右,楔形文字系统成熟,字形简洁抽象化。文字数目由青铜时代早期的约1000个,减至青铜时代后期约400个。已被发现的楔形文字多写于泥板上,少数写于石头、金属或蜡板上。书吏使用削尖的芦苇杆或木棒在软泥板上刻写,软泥板经过晒或烤后变得坚硬,不易变形。由于多在泥板上刻画,所以线条笔直形同楔形。

楔形文字被许多古代文明用来书写其语言,但这些语言之间并不一定属于相同关联的语系,例如赫梯人和波斯帝国同样采用楔形文字,但这两个语言是与苏美尔语无关的印欧语系。另外阿卡德人虽然也采用楔形文字做为书写工具,但阿卡德语和苏美尔语差异相当多。字形也随着文明演变,逐渐由多变的象形文字统一固定为音节符号。在两千年间,楔形文字一直是美索不达米亚唯一的文字体系。

到公元前 500 年左右, 这种文字甚至成了西亚大部分地区通用的商业交往媒介。楔形文字一直被使用到公元元年前后,使用情景如同现今的拉丁文。后失传,19 世纪以来才被陆续译解,从而形成一门研究古史的学科亚述学。

文学考究

当一个楔形文字用于单词拼写或在句子中充当语法结构时,原来该字表示的意识便不复存在,如苏美尔语中的AN,词意为“天”或者作为/an/的音符:ba-an-dù(他建造)中,AN表示主语是第三人称,于“天”的意思无关,读作diĝir则意为“神”。在阿卡德语中借用了该字符表示“神”的意思,但读作ilum,ilu,il,后来发展成了一新音符/il/(igi眼),作为数词“千”时读lim,或构成单词a-wi-lim人的。

参考许慎对六书的定义,将原始楔形文字分类如下:

象形

原始楔形文字象形字由两种:1、根据实物的本体造字(1)、整体指代整体;(2)、部分指代整体。2、根据两物体间的动作关系,表示行为,动作或由行为动作而产生的结果。

指事

指事字由两部分组成:1、基本符号。一般以已有的象形字为主;2、定符。

会意

会意字有以下特点:1、有两个象形字组成;2、该字拆分后为两个独立的象形字;3、该字的字意与所组成的象形字字意有关。

如:原始楔形文字“吃(GU7)”由“头(SAG)”和“面包(NINDA)”组成。而乌尔的楔形文字中将“头”换成了“嘴(KA)”,“嚼(TUKUR2)”由“嘴(KA)”“大麦(ŠE)”组成。乌鲁克原始楔形文字中的“男奴(IR3)”由“男人(UŠ或NITA,NITAH)”和“山地(KUR)”组成,意为“来自山地的男子”。

形声

这里的形声字多指双音节的原始楔形文字,且声符一般为单音节字,以标出该双音节的首音节或尾音节。

转注

转注一般都建立在特定的文化传统,思想模式和宗教信仰上,如形状像“星”的楔形文字可以表示“天(AN)”,“神(DINGIR)”等。某些字的字形是一种工具,有的字意却是使用这种工具的人,如形如“钻”的字表示“木匠(NAGAR或NANGAR)”,有的字意是用这种工具所进行的动作,如用“人脚”表示“走(DU)”,“站(GUB)”,“带来(TUM2)”。

假借

德国学者魏泰克认为在苏美尔人创造出原始楔形文字之前,原始印欧人已经创造了文字,因为原始楔形文字中某些字的字音被他认为从原始印欧语假借而来,如形状像一种车的字在原始楔形文字中读作GURUŠ,表示年轻人,像原始印欧语中的*kṟs-o(意思也表示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