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语(lietuviųkalba‎),是立陶宛人的语言,立陶宛的官方语言,有4百万立陶宛人使用。立陶宛语是现存的两种波罗的语族之一(另一种是拉脱维亚语)。

波罗的语族隶属于印欧语系。属印欧语系、波罗的语族东支,是该语族仅存的两种语言之一(另一种为拉脱维亚语)。在国外的50多万立陶宛人中,绝大多数仍用立陶宛语,主要居住在美国,其次在巴西、阿根廷、中欧和西欧等国。

立陶宛语的历史发展

立陶宛语的历史比拉脱维亚语古老。方言歧异很大,主要分为两支:低地立陶宛语,包括3种次方言;高地立陶宛语,包括4种次方言。

概述

现代标准立陶宛语(lietuviškai)以高地立陶宛语的一种次方言为基础,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早的文献见于1547年翻译的马丁·路德(1483~1546)的教理问答手册。

立陶宛语是近代印欧诸语言中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它保留了古老的音高重音、屈折变化及某些形式区别、特别是体词的形式区别。它保存的原始印欧语的格变系统,比古老的拉丁语和希腊语文献还要完整。这使它在印欧比较语言学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历史

立陶宛境内各部落语言、信仰和习俗的统一是立国家统一的基础。7世纪中期,从波罗的海语言中分出东南波罗的语支,专家认为它是立陶宛语的雏形。8世纪起,大批外来移民迁徙到波罗的海地区,建立了众多聚居点,客观上促使当地原住居民联合起来,加速了民族的同化。

到13世纪,在立境内已有三个讲立陶宛语的部落,即:东部的奥克什泰特人、西部的热麦特人以及古立陶宛人。他们的语言已经有了区别于普鲁士语、雅特维雅吉语、库尔什语和泽姆加尔语的特征。起初只有东部和西部两种方言,后来形成了四种主要方言:东部方言、热麦特方言、南奥克什泰特方言和西奥克什泰特方言。

1387年立陶宛接受基督教,此前立陶宛语仅作为口语使用,文书中常用古斯拉夫语、拉丁语、德语及阿拉伯语。立陶宛大公国和波兰联盟时期,立陶宛语不断发展。1794年,立并入俄罗斯版图后,立语被禁止使用。

19世纪后期,在欧洲政治大气候影响下,立民族运动兴起。为挣脱沙俄的文化禁锢,立几代文学家用立陶宛语创作了立国家和民族历史题材的作品,出版立文报刊,促进了立民族意识的觉醒。

1904年5月7日沙俄宣布解除对立陶宛文出版物的禁令。立陶宛语报刊等出版物大量涌现,立文化和科学事业得到迅速发展。1918年立陶宛宣布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立陶宛语成为立官方语言。

1940年立加入苏联,俄语成为其官方语言,但在立陶宛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内立陶宛语仍使用。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宣布脱离苏联独立,立陶宛语重新成为其官方语言。

语言特点

立陶宛语的声调对立只有在重读音节中才能形成,并在非重读音节中发生中和作用,同一个词的不同形态偶尔可在不同音节中重读;构词的主要手段是借助后缀、前缀和复合构词法;语法上分阳性和阴性,单数和复数,某些方言还有双数;有7个格:主格、属格、与格、宾格、工具格、方位格和呼格;动词有3个人称、4种时态:现在时、过去时、反复过去时、将来时。18世纪前曾采用哥特体拉丁字母,以后改用普通拉丁字母的文字,共32个字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