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格外重视亲缘关系,也很注重孝道,那么古人什么要分家呢?什么时候会选择分家呢?

古人什么时候分家

古人分家的起源

分家制度起源于大秦,秦孝公3年,也就是公元前359年的时候,商鞅起草《分户令》,大秦强制分家,大家族分划成小户家庭,"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什么意思呢?同一个户口本上,只能有一个身强力壮的壮年男子撑门户,如果超过规定数目的,那么赋税就得翻倍。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朝廷让分家也就必须得分,不然那么多赋税也实在是拿不出来,但那些家族庞大的财主们不怕,大不了就多交赋税嘛,反正他们有钱有田产。

或许是发现之前的规定对家里有钱的大财主没有什么影响,九年之后,政府再次出击了,"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老爸和儿子、哥哥弟弟如果在一个户口本上,那是违背法律规定的,一旦被发现,家里的女人小孩都得剥夺平民身份,变成仆人,身份直接降了一个等级,不可谓不严厉。

于是,大家就算再不愿意分家,也必须得分家了,分家的传统也至此流传了下来。

古人选择分家的原因

自汉开始,皇帝从百家中选择尊崇儒家,而儒家讲究"修身,齐家,尔后治国平天下",宣扬家庭关系和谐对于国家稳定的有利影响,认为应该维护家庭秩序的稳定。

《礼记》中更是有记载,"父母健在,儿女不可有私产",甚至大部分读书人觉得,父母在的时候谈分家是件很羞耻的事情。那么,古时候的人们又是为什么决定分家呢?

(一)自然灾害、战乱导致百姓家无余粮,被迫分家

咸丰3年,赵世隆在和儿子、侄子的分家书中,提到家里九世同堂,亲戚关系和睦一度让邻居大为称赞。

“但因兵差扰乱,不能安居乐业",可是因为北方地区爆发捻军起义,世道不太平,朝廷为了镇压起义的农民,征召了很多士兵去前线,打仗耗费钱财,老百姓又要交钱又要出人,压力很大,已经不能支持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了。

战乱,意味着人口的急剧减少,人们这时候分家不单单是钱财家产的分割,更是为了家族下一代的传承,一个家分成几个小家,但大家都是一个祖宗一个姓氏,家族血脉的延续更有保障。

(二)遵循树大分枝的理念,儿子成家后家里人口增多

孩子长大成婚,在父母看来就可以出门自立门户了,为了避免因为人多相处不习惯造成的家庭矛盾,会选择和平分家。

清朝道光年间,一对曹姓叔侄便是以"人口渐多,恐伤天性"为理由,选择和平分家。

(三)为解决家庭矛盾,选择分家

如说第二个分家原因是在矛盾发生之前,那么这个就是矛盾产生之后了。

古人重视孝道,不管什么原因导致分家单过,但能生活在一起更令人称道。

古人没有计划生育的概念,相反,家里孩子越多福气越厚,但孩子一多难免会有生出摩擦的时候,加上孩子大了成年了结婚了,比起"大家",心里难免不会想到自己的"小家",这时候父母长辈为了家族的未来,势必会选择分家,分开住了,利益没有那么多牵扯,或许关系反而亲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