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毛南族的经济状况如何呢?

毛南族的经济状况如何

毛南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以饲养业和副业为辅,主要种植杂粮,少数地区种植水稻。由于耕地不足,人们惜土如金,注重精耕细作,多实行轮种、间种、套种。牛不仅是毛南人耕田种地、运肥拉柴的好帮手,而且饲养菜牛也成了毛南人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

长期以来,毛南族地区发展缓慢。

明末,他们还使用着木制的锄头和犁耙。

到了清代,才比较广泛地使用各种铁制工具,土地也开始逐渐集中,阶级分化明显。这时,出现了不少贫无尺寸的“达火”,相当于雇农,只有少量土地的“挨火”,相当于贫农,自给自足的“马无”,相当于中农,以及占有大量土地的“分乃”,相当于地主、富农。“分乃”通过地租、高利贷和雇工,对“达火”、“挨火”进行残酷的剥削。高利贷的年利率高达100%。

农民租种地主和富农的土地时,要自己出种子、肥料。一般要先负责交10~20%赋税,剩下的主佃平分,实际农民收入只有30~40%。此外,还存在有少量的奴婢,系由地主买来,或因债务沦没,终身为地主服役。

当时,“田峒”中的可耕地和大片山林,已全部为私人所占有,只有少量距村较远的石山和牧场,才有村屯所共有,但是也很快被“分乃”侵夺了。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毛南族地区交通不便,粮食不足,人畜饮水和出行都很困难。农业生产条件还很差,当时使用的铁制工具仍较简陋,农田翻土主要使用锄头和脚踏犁,收割稻谷一般使用禾剪,效率低下,产量也不高。

水稻亩产量200~300斤,少数烂泥田,俗称冷水田亩产只100斤左右,红薯亩产200~300斤,玉米亩产仅有100~200斤。加之遭受地主、富农的残酷剥削,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积极带领毛南族人民兴修水库、山塘、人蓄饮水池,大搞农田水利建设。环江毛南族山区先后修建了蓄水6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5座,特别是修建了容水量达130万立方米的南川水库,使毛南山乡农田的灌溉得到了保证。

还建造山塘水柜100多处,做到屋头村尾有水池,有的地方还用上了自来水。贵州平塘卡蒲毛南族乡共建水池、水窑453口,可以蓄水16282立方米,还铺设12.95公里的人饮管道,有的村还用上了自来水。人蓄饮水问题的有效解决从根本上改善了毛南族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

毛南族素有尊师崇文的优良传统。早在宋代庆历七年,思恩县就开始有儒学训导。明代万历三十六年创建学宫。18世纪以后,毛南山乡普遍设立了私塾。清末民初,上南乡设有8个塾馆。

辛亥革命前后,随着民主思想和文化科学知识的广泛传播,学馆、私塾改办为乡村小学,以满足更多的儿童上学的愿望。20世纪30年代初,不少毛南族人家把自己的子弟送到思恩县城、庆远、柳州、桂林等地就读中学或师范。

但是,毛南族地区的教育总体还是非常落后。直到1950年,整个下南区只有小学24所,其中两所中心校,在校学生122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