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月6日,陈毅元帅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

老总是开国“十大元帅”之一,逝世时还是军委副主席,按理说其治丧规格应该是比较高的,但实际情况却是,他的治丧规格只能“略高于李天佑”。

李天佑只是上将,1970年9月逝世时是副总参谋长,所以无论是从军衔还是军职来说,都比陈老总要差两级。

当然了,作为在特殊时期的一位有争议的人物,陈老总这样的治丧规格,似乎也是可以理解的。

既然治丧规格略高于李天佑,那么其悼词的要求,也得跟李天佑将军差不多了。

经过近2天的努力,陈老总的悼词终于写好了,并于8日这天送去给周总理审阅。

1972年陈毅去世,周总理在悼词中补写“功大于过”,主席批示:删掉这句话

众所周知,周总理与陈老总在一起并肩战斗、工作了几十年,两人有着非常深厚的革命情谊。

1955年全军“大授衔”时,原本已经转业到地方工作的陈老总按理是不能参与评衔的,但在周总理的坚持下,他还是被授予了元帅军衔。

后来,周总理又推荐陈老总担任了新中国的第二任外交部长,成为了周总理在外交上的得力助手。

特殊时期开始后,陈老总受到了错误的批判和冲击,又是周总理站出来支持和保护他。

而如今,这个亲密无间的老战友却率先撒手人寰,这让周总理感到十分悲痛。

但由于当时的历史环境因素,周总理也无法按照陈老总的级别来举行相应规格的葬礼,但周总理却在悼词中补写了对陈老总一生功过的评价。

周总理在悼词中强调:

“(陈毅)功大于过,特别是皖南事变前后,他坚持执行毛主席关于新四军应渡江深入敌后作战以求发展的指示,在巩固和扩大新四军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事实上,周总理补写的内容是完全正确的,陈老总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贡献是有目共睹,且毋庸置疑的。

1972年陈毅去世,周总理在悼词中补写“功大于过”,主席批示:删掉这句话

从最初的土地革命战争,到后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陈老总一直在军队中担任重要职务,并且多次带领部队取得胜利。

比如在1947年的“孟良崮战役”中,时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陈老总,亲率大军,经过数日激战,一举全歼国民党军“王牌师”——整编74师,毙伤俘敌达3.2万余人,并击毙该师师长张灵甫。

此役的胜利,不仅打退了敌军对我沂蒙山区的第二次进攻,还一举扭转了山东战场的整个战局。

在这之后,陈老总继续率军南下,一路势如破竹、连战连捷。

其中,“上海战役”是陈老总指挥的最后一场战役,也是他军旅生涯指挥的最艰难的一场战役。

倒不是上海的城防有多么地坚固,而是在攻打上海前,中央就明确指示不准使用重武器攻城,以免让这座“大都市”毁于炮火之中。

此战中,我军极力将敌军调到外围阵地加以歼灭,然后以轻武器攻城,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但尽管如此,陈老总率领的第三野战军,还是将汤恩伯打跑了,并歼敌15.3万余人。

上海解放后,陈老总又担任上海市市长,为肃清敌特、恢复和发展上海的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而言之,陈老总对于中国革命是有功的,周总理在悼词中所补写的内容也是非常正确。

1972年陈毅去世,周总理在悼词中补写“功大于过”,主席批示:删掉这句话

之后,周总理将这份悼词送去给毛主席审阅,并附信说明:“陈毅同志是国际国内有影响的人,我增改的一长句,对党内有需要。”

然而,毛主席阅览后,却删去了关于功过评价等补写的文字。

主席在删改时,批了这样两段文字:

“基本可用,删去两段”;“前面已作了结论,后面两段均可不要。功过的评论不宜在追悼会上作。”

实事求是地说,主席这样做也是非常正确的,毕竟当时环境不一样,删去关于功过的评价,更能有效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1月10日,周总理代表党中央在陈老总的追悼会上致悼词。

值得一提的是,原本陈老总的追悼会规格并不高,悼词也是原定由叶剑英元帅亲致。

但由于毛主席的出席,致使追悼会的规格一下子就比原计划提高了许多,而具体可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由叶剑英元帅改为由周总理致悼词;

第二,增加了花圈的数量。毛主席、宋庆龄、董必武、周总理、朱老总、西哈努克亲王等的花圈都是原计划中所没有的;

第三,人数增加到了1500余人。

而这些,也算是对陈老总九泉之下的告慰吧!

1972年陈毅去世,周总理在悼词中补写“功大于过”,主席批示:删掉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