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撾軍民宣慰使司建置沿革:俗呼曰撾家,自古不通中國,本朝永樂三年,其酋備方物入貢,始置老撾軍民宣慰使司。

大明一統志

今天,我们把东南亚国家Laos ລາວ称之为“老挝”,读音lǎo wō,但这个“挝”字几乎不会用在其他场合。这让当年在大学学习老挝语的我很好奇,这个“挝”字到底是怎么来的。

老挝的读法,老挝语言拼音

老挝地图,来自大英百科

此前在学霸同学的指引下,查阅相关资料,咨询老挝语界的前辈,终于大致确定了如下几个论断:

一,老挝是一个明朝译名,不是“Laos”或现在老挝人自称“Lao”的对音。新中国成立初年曾用“寮国”,后在1954年前后改为古名“老挝”。对岸和部分东南亚华人仍在用“寮国”。

二,老挝原本读“老抓“,古代韵书“挝”只有zhuā的读音,至今对岸的权威字典标音依然是 lǎo zhuā。我们恢复使用老挝一词后,误读为lǎo wō,积非成是形成今天的读音。

三,挝字来源不明,或许是老挝在明朝时期的王城琅勃拉邦的旧称“孟斯瓦”(ເມືອງຊວາ Muang Sua)的译音,但苦于没有证据。

近日,在回答知乎上“为什么Laos要译成老挝,作为一个国家名感觉很难听”时,“挝”是怎么来的又引起了我的思考。

28日,我在观看一个泰国清迈大学教师讲述“兰纳”(明代作揽那、蓝那,古清迈)一词来源的视频时,却看到了这个。

老挝的读法,老挝语言拼音

来自《八百馆来文》

从这个视频里,我才知道,我国明代四夷馆在翻译进贡表章时保留了原文,做了汉语和外语的对照。原本这个视频讲的是古清迈“兰纳”,却附上了同时期车里和老挝宣慰使司的原文。其实这里用的是酸角文(Fak Kham script,อักษรฝักขาม),这是一种比较接近老挝文字母的文字,从中我可以辨认出:

Muang Sua/Chua 宣慰(用的汉字对音) Thao/Dao Lan Xang

转写为老挝语:ເມືອງຊວາ ສຽນຫວີ ທ້າວລ້ານຊ້າງ

转写为泰语:เมืองชวา เสียนหวี ท้าวล้านช้าง

明朝写成:老挝宣慰刀揽章

宣慰是汉语词,刀揽章是宣慰使的尊号一类词,揽章即“百万头大象”,我们今天理解乃当时老挝的国号,目前多翻译成“澜沧”。非常明显,老挝这个词在这里=Muang Sua,ເມືອງຊວາ,Muang是泰老系语言“城、国、邦”的意思,这几乎可以确定“挝”字来源于琅勃拉邦的旧称Sua,ຊວາ了。

于是我顺藤摸瓜,翻开了视频里提到的《华夷译语》八百馆杂字,在“地理门”里,我看到了这个。(要感谢北京大学图书馆把这批图书电子化)

老挝的读法,老挝语言拼音

《华夷译语》八百馆杂字

《华夷译语》中,有外语原文,中文意思以及汉字拟出的外语读音,在这个词条下:

ເມືອງຊວາ(Muang Sua)=老挝,读音是“猛挝”,Muang ເມືອງ=猛,可见“挝”就是ຊວາ Sua 的对音,多年的疑惑在这一刻彻底解开了。

“老”是今天老挝人的自称,在过去是还是泰国北部多个泰傣老系族群的自称,包括清迈古时也自称为“老”,为了区分,来自琅勃拉邦的“Lao”,按照他们的语序自然就是“Lao Sua" ,汉语写作“老挝”。

这样看,老挝( lǎo zhuā)这个名字一点也不难听,这个“挝” (zhuā)字代表了老挝故都琅勃拉邦、代表了当时统一的澜沧王朝(ອານາຈັກລາວລ້ານຊ້າງ),也正证明了中老两国源远流长的友好交往史。

老挝的读法,老挝语言拼音

1540年的老挝,处于“澜沧王朝”时期,疆域横跨湄公河两岸。绘制:Nicolas Eynaud,来源:维基百科

同时,这个名字能流传至今以及当时对应的外文原文,离不开明朝四夷馆人员的专业。

永樂五年(1407年)癸酉命禮部選國子監生蔣禮等三十八人,隸翰林院習譯書,人月給米一石,遇開科令就試,仍譯所作文字,合格准出身,置館於長安石門之外處之。

禮部志稿

大明设立四夷馆,是我国最早的官方翻译机构。这些中外文对照的书也体现了先人对业务的专业和重视。吾辈翻译、写文时也应当继承先人的认真负责精神,即使坐在冷板凳上,也要做出精品,记录好我们这个时代,继续传承下去。

-------------

“老挝”译名记:明朝译名的重生明朝出现的“老挝”

大明建立以后,在我国云南和中南半岛上设有“三宣六慰”,“老挝宣慰使司”正是其中之一,其它的还有八百宣慰使司(今泰国清迈及周边地区)、车里宣慰使司(今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等。

此后,“老挝”这个词才开始史料里。在《大明一统志》的记录里,老挝是这样的一个存在,“风俗民性犷悍,身及眉目皆刺花”。

《明史》老挝传则给出了更多细节:

老撾,俗呼為撾家,古不通中國。成祖即位,老撾土官刀線歹貢方物,始置老撾軍民宣慰使司。永樂二年以刀線歹為宣慰使,給之印。五年遣人來貢。既而帝以刀線歹潛通安南季犛,遣使詰責,諭其悔過。六年,刀線歹遣人貢象馬、方物。七年復進金銀器、犀象、方物謝罪。自是連年入貢,皆賚予如例。帝遣中官楊琳往賜文綺。十年來貢,命禮部加賜焉。

按照时间推算,刀线歹/刀線歹是老挝历史上记录的君王ພະເຈົ້າສາມແສນໄທ Samsenethai,澜沧王朝的第二位君王。看明史记载,永乐年间,老挝是“连年入贡”。永乐大帝是明朝第三位皇帝,这样看,大明和老挝澜沧王朝出现在历史上的时间差不多。

翻看《华夷译语》八百馆杂字,有个有意思的细节:

老挝的读法,老挝语言拼音

《华夷译语》八百馆杂字

汉语-八百语词典中收录了“山高水远”“南京”“北京”这样的词汇,转写成老挝文为ດອຍສູງ ນ້ຳໄກ 泰文 ดอยสูง น้ำไกล。从东南亚到一趟北京后,的确是“山高水远”,估计是当时大明和他们之间交流常用词。

1602年,利玛窦参与绘制的大明版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出世,标出了老挝的位置。

老挝的读法,老挝语言拼音

《坤舆万国全图》的东南亚部分

彼时,大明和老挝还有着联系,而到了万历40年(1612年),联系断了,“自此不复至云”。《明史》是这样记载的:

萬歷二十六年,緬敗,老撾來歸,奉職貢,請頒印。命復鑄老撾軍民宣慰使司印給之。四十年貢方物,言印信毀於火,請復給,撫鎮官以聞。明年再頒老撾印。時宣慰猶貢象及銀器、緬席,賜予如例。自是不復至雲。

其中原因这段话也提到了,缅甸在东南亚的崛起。缅甸东吁王朝在东南亚四处征战等因素让明朝和老挝失去了联系。

1644年,明亡。

新的译名 南掌

1661年,南明亡。

老挝澜沧王朝挣脱缅甸后迎来了一段平静期,却于1694年因继承权问题分裂为三个国家,后逐步都沦为了暹罗属国。

期间,以琅勃拉邦为首都的王国开始向清朝纳贡,被清朝史料称为“南掌国”,即明朝的“揽章”,也是Lan Xang ລ້ານຊ້າງ “百万头大象”的对音,而另外两个王国,万象王国和占巴塞王国和清朝没有建立联系。

南掌国都曰隆勃剌邦,据湄公江左岸,江东折南流,南冈江自东来会,曲注如玦环,城在山下,当南冈江会流处,水穿城而过。

清史稿

其后,西方殖民者四处征战的时代到来了。1893年,法国强迫暹罗签署协议,暹罗在湄公河东岸的土地悉数割让给法国,组成“老挝保护国”,并入法属印度支那。因为此时老挝境内有多个王国,有观点认为法国人因此把老挝写成了复数,Laos,多个Laos,沿用至今。

晚清朝外交官薛福成1890年出使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四国时大概就看到了法国在中南半岛的野心。

法人斯各赖脱新出舆地图说,以缅甸、暹罗、越南三国,谓之“中国印度”,而柬埔寨(一译作甘孛智)、南掌(即老挝之转音)各国,掸人、野人各种,亦包在内。其地虽非悉属中国,而地势与中国相连,故以别于英属之五印度也。

出使英法意比四国日记

他也记录了1893年的事件。

老挝的读法,老挝语言拼音

来源:《中国古籍中有关老挝资料汇编》,景振国

他的记录里透露出,清朝人已经不知道老挝是怎么来的了,认为南掌还是老挝的转音。还有一些清朝史料,乃至明朝史料认为之所以称老挝,是因为其“夷”佩戴雕爪,故称。

海国图志里,还出来了一个“老掌国”。

老挝的读法,老挝语言拼音

《海国图志》的东南亚部分

弃用“寮国” 重用“老挝”

新中国成立。老挝也于二战后逐步走向独立,1954年,老挝王国正式独立。此时,我们对“Laos”的称呼是寮国,据说这一名称是东南亚华侨华人翻译的。

老挝的读法,老挝语言拼音

在日内瓦会议关于印度支那问题的发言

然而就是在1954年,我国决定将Laos的译名改用老挝。对此,北京外国语大学老挝语界泰斗庄镇城回忆:

当年国内的报纸在报道老挝新闻时使用的中文名称上比较混乱,有称“寮”、“佬”等等,于是陈毅元帅决定了这次改名。“陈老总(即陈毅)翻了古代的书,他把‘寮国’改成老挝(音‘抓’),时间就是在1954年左右,是陈老总定下来的。”

庄镇城回忆,改名之初,老挝读“老抓”,后来也有读“老锅”的,但在60年代初开始,越来越多地读“老窝”,他认为这是误读,但最终读“窝“可能是因为“抓”、“锅”都不好听。

新华网 调查 | 老挝应该读“老抓”?

所以最终,我们是因为误读,把“老挝”读成了现在的“老窝”,本来应该读“老抓”。

同时,因曾经翻译成寮国,有些专有名字依然用“寮”,比如还会有人习惯把老挝北部、中部、南部称为上寮、中寮、下寮,老挝的国家通讯社,依然叫“巴特寮”通讯社(巴特=国,寮=老=Lao)。

一个小小的译名,背后却有这么多的故事,或许正说明,我们历史之悠久吧。

怎么样,要不要考虑把“老挝”读成“ lǎo zhuā”?

倘若传说中的《永乐大典》被找到,对我们有哪些意义?

如果永乐大典被找到意味着很多问题都能够找到答案,很多未解之谜能够剥开迷雾。《永乐大典》相当于一部活历史,它保存了明朝以及明朝以前的各方面的资料,相当于一部百科全书,很多历史谜团可能迎刃而解。

《永乐大典》当时并没有刊印,全部是手抄本,而且只有两套。

一套是成书后经过装帧后的正本,我们称为“永乐正本”,一套是嘉靖年间,仿照正本又重新抄写了一遍的副本,大小、样式和正本一模一样,我们称为“嘉靖副本”。

但是,很可惜,因为历史和战乱的原因,现在“永乐正本”已经完全找不到了,“嘉靖副本”8000多册,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400多本,分散在世界上8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只有221本藏在我们的国家博物馆内。

  明成祖朱棣

发起编撰《永乐大典》是明朝第三个皇帝朱棣发起编撰《永乐大典》是明朝第三个皇帝朱棣凝结了无数人心血亘古罕见的宝书当然明成祖朱棣自己是不可能去做如此辛苦的事情,编书的重任就落在了两个人身上,一个是当时著名的翰林院学士解缙,另一个则是当时的高僧,名叫姚广孝。

  现在的《永乐大典》早已经残缺不全

,据说是被嘉靖皇帝带进地宫去了。不过好在嘉靖帝还有点良心,命人誊写了一份副本,《永乐大典》才得以流传于世。然而好事不长,几十年后大清入关,紫禁城遭到损毁,部分《永乐大典》被战火焚烧,后来的鸦片战争导致国威沦丧,英法联军大肆洗劫北京城,所以《永乐大典》大部分已经找不到了,据说是被嘉靖皇帝带进地宫去了。不过好在嘉靖帝还有点良心,命人誊写了一份副本,《永乐大典》才得以流传于世。然而好事不长,几十年后大清入关,紫禁城遭到损毁,部分《永乐大典》被战火焚烧,后来的鸦片战争导致国威沦丧,英法联军大肆洗劫北京城,所以《永乐大典》大部分已经找不到了

  嘉靖年间抄的副本虽然没抄完,但是也有八千多册。

清朝修《四库全书》的时候从这八千多册里面找出了三百多本已经消失的书籍。可是后来国祚衰微,《永乐大典》多被人焚烧抢掠偷盗,现在世界现存的永乐大典只有800多册。

如果有一天《永乐大典》原本一册不少的现世,绝对会轰动世界,中国历史上许多无法查证的事件都有可能在《永乐大典》中找到答案,我们中华民族的整个文化体系都将得到完善,先民在科学、制造、医学、数学、农学、天文、地理等各种自然科学上的智慧结晶也必将重现于世间。

老挝的读法,老挝语言拼音

天启大爆炸的真相是什么

有些事情因为当时的发展和认知让我们无法知晓其发生的原因,而这些事情就变成了未解之谜,可能有部分会因为我们科学发展越来越深入而找到答案,但是有一些事情将会成为永远的谜。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明朝时发生的一次大爆炸,这件事情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恐慌,也有不少猜疑,但是知道现在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这件事情发生在明朝的天启年间,大家都知道火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它常用于武器和鞭炮方面,所以明朝这场大爆炸发生在火药库。其实我们现在对鞭炮的管理也非常严格就是因为它是易燃易爆之物,管理不当就容易出事。火药库爆炸,迅速蔓延至附近的方圆百里,其间不断传出巨响,掀起一阵阵风浪。火到之处房屋和百姓都难以幸免,这场事故直接导致两万多百姓死的死,伤的伤。当时皇帝虽然远在皇宫里面,但是也被这一声声巨响给惊到了,马上下令让人前去处理,无奈火势严重,当时又没有如今这种先进的消防系统,所以也只是调集众多人前担水救火。

这场事情让朝野上下惊慌不已,虽然此事是发生在火药库,能够形成如此壮观之势的是因为火药库存储的众多可燃物,但是这件事情皇上也曾经派人查看,可是最后都无疾而终,根本没有得出什么令人信服的结果。皇上经过这件事情身体就开始一日不如一日,整天茶饭不思,时隔一年就去世了,这也让这场火灾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有人曾经说既然是火药库爆炸,那这火灾根源就来自于这些易燃物,我们现代依然有存储烟花爆竹不当的事故发生,也许它就是一场意外呢。存储这么一大笔易燃易爆的危险品,管理应该更加完备,能够有这种意外,是能够顺藤摸瓜找到涉案人的。那么如果说是有人刻意为之,有人猜测是党政矛盾的产物,那这个人可谓是没有良心,老百姓与党政无缘无故,却要成为牺牲品,只有丧心病狂的人才能够下这个决定。

当然这件事情还有其他的说法,比如说地震,地震的确能够引起地面晃动,那些危险品也有可能是因为在晃动中不小心触碰到火种,火势才迅速蔓延过来。可是按照地震震后之后的天气状况,与古书记载的天气状况是不一样的,通常情况下,地震之后时会降雨的,而那场火灾之后却没有下雨的征兆,当然也不排除是特殊情况。还有一种说法是当时那个时代政治一片浑浊,奸佞之臣掌权,百姓们的日子苦不堪言,皇上也没有什么作为,这场火灾就是上天示警。可如果真的是示警为何还要将这种火势引到老百姓的身上,不应该惩罚那些坏人吗?所以这种说法无论是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唯一能够信服大家的原因只有两个,意外和人为。虽说只要人做过就一定会有痕迹,但是如果真的有心要做这件事情,消除痕迹也不难,火能够掩盖掉很多真相,即便是我们现在技术先进,可是事情已经过去那么久了,况且当朝的某些人认为这场事情不过是死伤几位老百姓罢了,他们根本不放在心上,这才是这件事情的悲哀。那件事情的真相只有百姓和正义之人在苦苦追寻,那些只顾自己利益的人是不会将这件无关自己的人和事情浪费自己时间的。这件事情可能永远等不到真相了,可惜了那些死去的百姓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