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胡亥其实也还是很有说法的一个人,他是秦朝的第二位皇帝,但是他却不是长子,所以这个人的皇位是怎么来的?也还是很有说法的,其实别看胡亥是一位皇帝,他也有很多难办的事情,那就是他虽然能轻易的把李斯三族给灭了,但是他却连赵高这个人一根毫毛也动不了,所以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揭秘分析看看吧!

胡亥能轻易的夷李斯三族,为何却动不了一个赵高?

这个问题似乎过于强调赵高的势力了,得出赵高强势的基础应当是来自:赵高杀李斯,赵高指鹿为马,赵高杀胡亥这三个事实。

但从《史记》和北大汉简《赵正书》来看,能够让胡亥即位的关键人是李斯,而非赵高。没有李斯和冯去疾二人的支持,胡亥不管是否是遗诏即位,都没有能力处死扶苏派的最大势力蒙毅、蒙恬,还有其他秦始皇儿子及其他大臣。

《蒙恬列传》中使者转达胡亥对蒙毅所说的话:

“今丞相以卿为不忠,罪及其宗。朕不忍,乃赐卿死,亦甚幸矣。”

当时的丞相,不就是李斯吗?这就清楚说明蒙毅是在李斯的大力支持下胡亥才能处死的。

同样,胡亥对蒙恬所说的话里,也可以看出蒙恬被杀是被蒙毅所波及:

“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

胡亥对蒙毅称罪,对蒙恬称过,这就说明二人性质的不同。

蒙毅作为扶苏的最大支持大臣,胡亥即位后必须要清除他,免得他日被动;李斯和蒙毅是政敌,击败蒙毅也是李斯的需要。因此在杀蒙毅上,胡亥和李斯利益是一致的。

也就是说,在胡亥刚即位时,胡亥和李斯的关系很好,胡亥也很信任李斯。

胡亥能轻易的夷李斯三族,为何却动不了一个赵高?

胡亥和李斯的关系为什么会变坏呢?《史记》给出了两个不同的记录:

一、《秦始皇本纪》记载是胡亥以李斯等平定山东叛乱不力而下狱李斯。

“赵高说二世曰:“先帝临制天下久,故群臣不敢为非,进邪说。今陛下富於春秋,初即位,柰何与公卿廷决事?事即有误,示群臣短也。天子称朕,固不闻声。”於是二世常居禁中,与高决诸事。其後公卿希得朝见,盗贼益多,而关中卒发东击盗者毋已。右丞相去疾、左丞相斯、将军冯劫进谏曰:“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戌漕转作事苦,赋税大也。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二世曰:“吾闻之韩子曰:‘尧舜采椽不刮,茅茨不翦,饭土塯,啜土形,虽监门之养,不觳於此。禹凿龙门,通大夏,决河亭水,放之海,身自持筑臿,胫毋毛,臣虏之劳不烈於此矣。’凡所为贵有天下者,得肆意极欲,主重明法,下不敢为非,以制御海内矣。夫虞、夏之主,贵为天子,亲处穷苦之实,以徇百姓,尚何於法?朕尊万乘,毋其实,吾欲造千乘之驾,万乘之属,充吾号名。且先帝起诸侯,兼天下,天下已定,外攘四夷以安边竟,作宫室以章得意,而君观先帝功业有绪。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毋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下去疾、斯、劫吏,案责他罪。去疾、劫曰:“将相不辱。”自杀。斯卒囚,就五刑。”

这里给出胡亥下狱李斯等的原因是: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毋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这是胡亥对丞相李斯等人的问责。

二、《李斯传》记载的是赵高因为李斯想要杀赵高而状告李斯儿子李由和陈胜勾结,最后被胡亥下狱。

“高闻李斯以为言,乃见丞相曰:“关东群盗多,今上急益发繇治阿房宫,聚狗马无用之物。臣欲谏,为位贱。此真君侯之事,君何不谏?”李斯曰:“固也,吾欲言之久矣。今时上不坐朝廷,上居深宫,吾有所言者,不可传也,欲见无间。”赵高谓曰:“君诚能谏,请为君候上间语君。”於是赵高待二世方燕乐,妇女居前,使人告丞相:“上方间,可奏事。”丞相至宫门上谒,如此者三。二世怒曰:“吾常多间日,丞相不来。吾方燕私,丞相辄来请事。丞相岂少我哉?且固我哉?”赵高因曰:“如此殆矣!夫沙丘之谋,丞相与焉。今陛下已立为帝,而丞相贵不益,此其意亦望裂地而王矣。且陛下不问臣,臣不敢言。丞相长男李由为三川守,楚盗陈胜等皆丞相傍县之子,以故楚盗公行,过三川,城守不肯击。高闻其文书相往来,未得其审,故未敢以闻。且丞相居外,权重於陛下。”二世以为然。欲案丞相,恐其不审,乃使人案验三川守与盗通状。李斯闻之。  是时二世在甘泉,方作觳抵优俳之观。李斯不得见,因上书言赵高之短曰:“臣闻之,臣疑其君,无不危国;妾疑其夫,无不危家。今有大臣於陛下擅利擅害,与陛下无异,此甚不便。昔者司城子罕相宋,身行刑罚,以威行之,期年遂劫其君。田常为简公臣,爵列无敌於国,私家之富与公家均,布惠施德,下得百姓,上得群臣,阴取齐国,杀宰予於庭,即弑简公於朝,遂有齐国。此天下所明知也。今高有邪佚之志,危反之行,如子罕相宋也;私家之富,若田氏之於齐也。兼行田常、子罕之逆道而劫陛下之威信,其志若韩为韩安相也。陛下不图,臣恐其为变也。”二世曰:“何哉?夫高,故宦人也,然不为安肆志,不以危易心,絜行脩善,自使至此,以忠得进,以信守位,朕实贤之,而君疑之,何也?且朕少失先人,无所识知,不习治民,而君又老,恐与天下绝矣。朕非属赵君,当谁任哉?且赵君为人精廉彊力,下知人情,上能適朕,君其勿疑。”李斯曰:“不然。夫高,故贱人也,无识於理,贪欲无厌,求利不止,列势次主,求欲无穷,臣故曰殆。”二世已前信赵高,恐李斯杀之,乃私告赵高。高曰:“丞相所患者独高,高已死,丞相即欲为田常所为。”於是二世曰:“其以李斯属郎中令!”  赵高案治李斯。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於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於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日者夷其兄弟而自立也,杀忠臣而贵贱人,作为阿房之宫,赋敛天下。吾非不谏也,而不吾听也。凡古圣王,饮食有节,车器有数,宫室有度,出令造事,加费而无益於民利者禁,故能长久治安。今行逆於昆弟,不顾其咎;侵杀忠臣,不思其殃;大为宫室,厚赋天下,不爱其费:三者已行,天下不听。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而以赵高为佐,吾必见寇至咸阳,麋鹿游於朝也。”  於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赵高治斯,榜掠千馀,不胜痛,自诬服。斯所以不死者,自负其辩,有功,实无反心,幸得上书自陈,幸二世之寤而赦之。李斯乃从狱中上书曰:“臣为丞相治民,三十馀年矣。逮秦地之陕隘。先王之时秦地不过千里,兵数十万。臣尽薄材,谨奉法令,阴行谋臣,资之金玉,使游说诸侯,阴脩甲兵,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罪一矣。地非不广,又北逐胡、貉,南定百越,以见秦之彊。罪二矣。尊大臣,盛其爵位,以固其亲。罪三矣。立社稷,脩宗庙,以明主之贤。罪四矣。更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树秦之名。罪五矣。治驰道,兴游观,以见主之得意。罪六矣。缓刑罚,薄赋敛,以遂主得众之心,万民戴主,死而不忘。罪七矣。若斯之为臣者,罪足以死固久矣。上幸尽其能力,乃得至今,原陛下察之!”书上,赵高使吏弃去不奏,曰:“囚安得上书!”  赵高使其客十馀辈诈为御史、谒者、侍中,更往覆讯斯。斯更以其实对,辄使人复榜之。後二世使人验斯,斯以为如前,终不敢更言,辞服。奏当上,二世喜曰:“微赵君,几为丞相所卖。”及二世所使案三川之守至,则项梁已击杀之。使者来,会丞相下吏,赵高皆妄为反辞。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这里给出原因是赵高为了和李斯夺权而谋害李斯。

综合上面的两段史料,李斯之死竟然有两个原因——胡亥以山东叛乱问责李斯而处死李斯;赵高为了夺权而谋害李斯。但不管是因为谁杀死李斯,李斯被杀就意味着胡亥和赵高前面掌控秦朝,不再有秦始皇时代的大臣阻碍他们了。

从此之后,胡亥皇帝位置不再有威胁,再也没有大臣能够阻碍他。治理靠赵高,平叛靠章邯,这就是胡亥的基本策略。而章邯和赵高的将相不和,是导致秦朝被灭的关键,尤其是章邯将秦朝精锐20万投降项羽,更是直接让秦国处于实质上的灭亡,无力抵抗。

这也是为什么战国时期,秦国能够依靠函谷关和武关和黄河等地理因素来阻拦六国之军,而秦朝时刘邦却能够3万军轻松进入关中的根本性原因——能打仗的都被章邯带着投降项羽了。

以上是胡亥和李斯的关系。下面是胡亥和赵高的关系。

在《李斯传》中通过赵高的口,我们可以得知胡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虽然有夸大,但应该不脱离基本事实:

“高受诏教习胡亥,使学以法事数年矣,未尝见过失。慈仁笃厚,轻财重士,辩於心而诎於口,尽礼敬士,秦之诸子未有及此者,可以为嗣。”

这里可以看出,赵高教习胡亥有几年时间了,彼此可以说了解较深。在秦始皇病死时,赵高的职位是中车府令,专门负责秦始皇马车的驾驶事宜,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秦始皇的专属司机。

胡亥即位后,提拔赵高从中车府令为郎中令。章邯在没有领军之前的职位是少府,职责是专门为皇帝提供供养事务。郎中令赵高的职责是负责宫殿门,章邯少府是负责皇宫供给,这两人的地位都差不多。因此可以推断,章邯和赵高私交应该也不错。

章邯击败周文、陈胜、项梁等叛军的功绩,给了胡亥想要废除李斯等老臣的底气。以文治以赵高、军功用章邯,这就是胡亥敢于问责李斯并免除其丞相的底气。特别是章邯击败项梁后,楚国一蹶不振,眼看着叛军就要被平定了,李斯等老臣不需要了。

在《李斯传》中记录了胡亥对李斯和赵高的两种不同态度:

对于年迈的李斯,胡亥应该他对自己帮助不大:

“且朕少失先人,无所识知,不习治民,而君又老,恐与天下绝矣。”

对于正处壮年的赵高,胡亥认为这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帮手:

“朕非属赵君,当谁任哉?且赵君为人精廉彊力,下知人情,上能適朕,君其勿疑。”

从整个格局来看,赵高替代李斯为丞相,应该是胡亥在赵高治理和章邯军功日益显著的基础上所做出的决策,李由通盗事情即便为真,也不是关键原因。

胡亥和赵高关系变坏的原因。《秦始皇本纪》中赵高在发动望夷宫之变前说:

“上不听谏,今事急,欲归祸於吾宗。”

这句话里别有洞天:不听谏的谏具体是什么呢?今事急的事又是指什么呢?只有弄懂了赵高所说的谏和事,才能真正理解赵高杀胡亥的原因。

赵高在杀胡亥前后的行为有两个:

一、是赵高和刘邦相互联络。是赵高主动找刘邦,还是刘邦主动找赵高,《史记》同样给出了两个不同的说法:

《秦始皇本纪》:

刘邦主动找赵高联盟:

“沛公将数万人已屠武关,使人私於高”

《高祖本纪》:

赵高主动找刘邦联盟:

“及赵高已杀二世,使人来,欲约分王关中。沛公以为诈。”

但不同这么说,赵高在杀胡亥之后或之前和刘邦联络过,子婴可以作证:

“我闻赵高乃与楚约,灭秦宗室而王关中。”

胡亥能轻易的夷李斯三族,为何却动不了一个赵高?

二、秦降格为秦王,不称皇帝。赵高在立子婴时说:

“秦故王国,始皇君天下,故称帝。今六国复自立,秦地益小,乃以空名为帝,不可。宜为王如故,便。”

这是赵高以退为进保存秦国的策略:让出皇帝称号,让山东六国自己去争夺,秦国可以坐山观虎斗,重回战国时期。

从上面两个赵高的行为来看,招抚山东诸侯(刘邦)和放弃皇帝称号降低诸侯对秦国的注意力,应该就是赵高所谓的谏和事。胡亥应该是拒绝赵高招抚山东诸侯的建议。

从李斯是被胡亥问责而处死的事实来看,章邯面对数次战败又得不到赵高的援兵,自然害怕如同胡亥问责李斯一样被处死,赵高面对章邯帅重军投降项羽的局面,提出招抚山东诸侯、降皇帝为王的建议又被胡亥拒绝,自然也害怕自己如同李斯被问责。

赵高不同李斯的是,他决定要换人——换一个比较容易听从意见的嬴氏做秦王。

赵高杀胡亥,在私是自保,在公是保存秦国的最后疯狂。

总结,从上面胡亥和李斯的关系、胡亥和赵高的关系都可以看出:胡亥对李斯、赵高都很信任。但胡亥对李斯的问责,导致了李斯被处死。当问责将要降临时,最受胡亥信任的两个人:章邯是以20万大军投降项羽而背叛,赵高决定杀胡亥换秦王以救秦。

赵高之所以能够杀胡亥,就在于赵高在胡亥还信任他时,提前动手发动政变,杀死胡亥。但赵高杀胡亥,并不能证实赵高势力的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