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同月出生的人相信不在少数,但是能成为夫妻的应该就不多了吧,能相守一生的恐怕更少,下面就有三对夫妻,他们的结合果真是配得上“天造地设”这四个字。

事件一、

南京有一对中年夫妻住在朝天宫附近的张公桥小区,丈夫叫于建林,妻子叫汪根红,他们的身份证,出生年月都是1960年12月13日,身份证号码也基本相同,他们夫妻俩的经历有着相似的相似之处,曾经经过反复核实,他们不单是同年同月同时在同一家医院,同一个产房出生,而且几乎都是同时来到这个世上,都是早晨先后进产房,出生时间相差不到5分钟。除了上面的“七同”,他们还同血型、同托儿所、中学同校同届、同学历,同职业、父亲同单位同部门,母亲同单位同职业、在家同是排行老七,两家老大同班同届,两家同时八兄妹、而且兄妹间出生像个年数相同。除了这些相同,更神奇的是夫妻俩在颈部右侧都有一个相同的肉痣,长得位置以及大小也基本相同。这些相同之处并不是刻意设置的,都是天然形成的。或许两个人身上有太多额相同之处,因此他们都特别珍惜这份缘。

事件二、

广州番禺区市桥镇也有一对普通夫妇吴贤洪和太太杨永松,他们也有“七同”:同年同月同日出生、血型同时AB型、同单位、同职业、而且还是多门自考课程的同学。

吴贤洪和太太杨永松都出生于1970年11月14日。按照吴贤洪的说法,两人出生地和呈上历程绝对风马牛不相及,能走到一起只能用缘分来解释。

吴贤洪祖籍顺德,出生于清远,在韶关长大,1988年到番禺工作,先是在一个电子厂上班,1992年进了番禺人民广播电台做电视节目主持人,一晃就是11个年头,杨永松祖籍梅县出生于四会,在四会读书长大,第一份工作是在四会电视台做新闻播音员,1995年调入番禺电视台做主持人,是当年的番禺电视台“第一张脸”。

同在番禺广播电视局共事几个月后,吴贤洪和杨永松在第一次相处的机会时,两人一见钟情。此后,再一次出游,各自拿出身份证登记住宿时,杨永松惊奇地发现两人居然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一年后,1996年6月18 日,他们走进婚姻的殿堂。

7年多的生活里,许多有意思的事情接踵而来,两人性格十分相近,逛街、旅游、唱歌都是形影不离,做许多决定也是不约而同,只不过是谁先开口的问题;由于两人都太“唯美”两年来保姆一换再换,至今已经换了不下60人;在事业上双方的追求十分一致,因而他们还是两门自考本科、两门自考大专的同班同学。真是天生的一对,做事羡煞旁人。

事件二、

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街子乡二村,有一对同年同月出生的夫妇,又于同年同月同日病逝,在当地传为佳话。

这对老夫妻男的叫赵永发。女的叫常桂英,同时出生于1904年3月24日。据说,两人是自由恋爱的。两人相爱之后,有一天赵永发问常桂英的生日,当她说出自己的生日后,赵永发惊喜不已,两人的生日竟是同一天。他们两个格外珍惜这段缘分。

自两人结婚以来的70年,他们夫妻二人从未发生过争吵,甚至从未红过脸,夫妻恩爱相敬如宾。洋芋的三男两女都成才立业,孝顺识礼,共有儿孙54人。

1997年6月3日,二老同时生病,被送进医院。晚上8点刚过,常桂英因抢救无效病逝,赵永发得知老伴病逝后,强忍着泪水给儿孙们吩咐了他们死后合葬及另外一些身后事以后,大叫一声“老婆子,等等我”也于当晚11点长逝,两位老人享年94岁。村民说这两位老人同年同月同日出生,又是同年同月同日去世,这应该算是一个奇迹,也许是上天赐予他们的缘分,毕竟现在是在这个世界上还是比较少的。

小伙伴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同年同月同日出生又结为夫妻的案例,欢迎评论区留言

奇闻异事恩爱夫妻惊奇七同

中秋有哪些奇闻轶事?

中秋节轶事 文/ 王立刚 ——中秋节 中秋节,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因为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又因此夜浩月当空,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相传唐明皇在八月十五这天游月宫,受仙人指点,而做《霓虹羽衣曲》。中秋赏月之俗,开始盛行,八月十五日被官方确定为中秋节。 中秋赏月,最盛是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族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天,东京的所有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扎绸彩的牌楼,出售新启封的好酒。铺子堆满新鲜佳果,夜市之热闹,一年之中少见。显官和豪门,都在自己的楼台亭榭中赏月,琴瑟铿锵,至晓不绝。一般市民则争先占住酒楼,以先睹月色为快,并且安排家宴,团圆子女。“此夕浙江放‘一点红’羊皮小冰灯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灿如繁星”(见《武林旧事》)。而“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常娥,圆如浩月。”(见《新编醉翁谈录》) 明清以来,民间更重视中秋节。《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云:“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 中秋节与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究中秋节之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多与月亮有关。赏月、拜月、吃团圆月饼等,均源于此。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据说八月十五这天,月亮比一年任何一天都亮、都圆。离了家的丈夫,一定要和媳妇、父母团聚;回娘家的媳妇一定要回家,与丈夫团聚。古往今来,八月十五的月亮,曾经引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遐想。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更是脍炙人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天条,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晴朗的夜晚,人们用肉眼隐约看见月亮上面,有一个人正挥动着斧头砍着桂花树的影子。这就是吴刚伐桂的传说。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末明初。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暴统治,纷纷揭竿起义。朱元璋为了联合各路起义力量,欲共同起事。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号召大家八月十五这天,用面烙成月亮样子的饼,把藏有“八月十五夜杀鞑子(汉族人对蒙古人的篾称)”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当时元朝统治者在每村都驻有一个蒙古人监视汉民的行动。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红巾军,声势如火如荼。汉族人在吃月饼的时候,看到了纸条,纷纷杀了本村的蒙古人,揭竿起义。腐朽元朝的统治摇摇欲坠。 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等进攻元朝都城大都,很快攻下元大都,元朝灭亡。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手舞足蹈,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越精细,馅也越来更多,大者如圆盘,小者如蚕豆,成为民间馈赠的佳品。

奇闻异事恩爱夫妻惊奇七同

奇闻异事在民间有哪些?

讲一个民间故事,是说三个人做了同一个梦,这三个人还分别是故事中的不同的角色。这个故事是发生在古代一个普通人家中,这个人家中生活着一对夫妻,男的每天读读书,出去游游玩,女人就每天在家忙活家务活。有一天这个男主人说在家看书累了,出去玩玩,于是就骑马而去。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平日里这个男的也偶尔会骑马出去玩,所以女主人并没有在意。往常男主人上午出去,最迟晚上也就回来了,可是今天却不一样,男人彻夜未归。

古时候没有手机电话,所以女主人心急但也没有办法,所以只能在家焦急等待,想着或许是在自己的朋友家暂住了一夜,结果这一等,就是半年。半年来女主人几乎是茶不思饭不想,就想着自己的老公是不是遇到意外了,这一天家中突然来了个陌生女子。女主人还没有来得及说什么,就听陌生女子说“要想见自己丈夫,就跟我来”。

女主人一听,来不及说什么,起身就出去了。出去之后,陌生女子已经走了很远,女主人连忙追赶,结果却怎么也赶不上,只能远远地缀着。两人也不知道走了多远,当走进一个林子的时候,女主人突然就看见了自己的丈夫,自己的丈夫正骑在马背上优先地晃荡,明显是在散心。

这个时候陌生女子说邀请他们夫妻去自己家中做客,没想到在吃饭的时候,陌生女子和男主人眉来眼去,女主人气急,想到自己这半年的担心,于是起身离开。刚离开陌生女子的家门,却在路上碰到了自己的弟弟,和弟弟说了这件事之后,弟弟气愤不过,就赶过去朝陌生女子家中扔了一块石头,结果这个石头砸死了男主人。


女主人突然惊醒,原来这只是一场梦,而自己的丈夫确实出去游玩了,但她刚醒,丈夫就回来了。下午两人吃饭的时候,她的弟弟突然来访,三人聊天的时候才发现,三人竟然做了同一个梦!